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二
卢国秦越人撰
临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八难曰: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寸口脉平匀,而人却死绝如何。)
然:诸十二经脉。
(注见一难。)
皆系於生气之原。
(十二经皆关系於肾。肾者,发生脉气根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
(肾者,生气之原,为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谓肾间动气也。
(两肾之间动气,乃人所受父母之原气。又气冲之脉,起於两肾之间。)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五脏六腑分为十二经,实以肾为根本。)
呼吸之门。
(肾挟任脉上至喉咽,通喘息,为呼吸之门。)
三焦之原。
(人之三焦,法天地三元之气,以肾为本原。)
一名守邪之神。
(左为肾,右为命门,有神守於命门,不令邪入志室,邪入志室,人则死矣。志室,穴名。)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
(肾间动气,乃生人性命根本。)
根绝则茎叶枯矣。
(手三阴三阳为枝,足三阴三阳为根,尺部为人之根本,寸口为人之茎叶。木根绝则木死,人肾绝则人死。)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於内也。
(肾间动气常隐於内,今寸口传受穀气,虽脉平和,奈人之生气已绝於两肾之间,则十二经无相依十,任寸脉平亦死矣。)
九难曰:
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五脏六腑疾病,何以辩别知之。)
然:数者腑也。
(凡见数脉,是六腑受病者也。)
迟者脏也。
(凡见迟脉,是五脏受病也。)
数则为热。
(数是阳脉,主有热证。)
迟则为寒。
(迟是阴脉,主有寒证。)
诸阳为热。
(阳气乱则脉数,故诸阳皆为热。)
诸阴为寒。
(阴气虚则脉迟,故诸阴皆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因数迟之脉,可得辩别脏腑之疾病。)
十难曰:
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一部之中,脉凡十变,其说如何。)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
(五邪者,虚邪、实邪、正邪、微邪、贼邪也。刚柔者,阴阳也。相逢者,於本位见他脉也。五脏各有表里,更相乘之,一脉成十,推此十变之候,乃五行胜复相加也。邪者,不正之名,非在身王气而外干身为病者,通为之邪也。)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圣人以心部一藏为例。夏心脉当浮大而散,今反弦急,弦急者,肝脉干心也。肝是母,心是子,木生火,母乘子,曰虚邪。干,犹乘也。)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1小肠也。
(小肠,心之府;胆,肝之府。心部微急,乃胆邪干小肠。)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脉虽洪大,当以胃气为本,今无胃气,故其脉大甚,此曰正经自病,法曰正邪,故云自干。)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心脉略大,为小肠自病。)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
(缓者脾之脉,今心脉缓甚,是火为母,土为子,子乘母曰实邪,脾邪干心之脉。)
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於心部轻手得其小缓,是胃邪干乘小肠。)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涩者肺之脉,今心部脉涩,金反凌火,法曰微邪。)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部见小涩脉,是大肠邪干乘小肠。)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沉者肾之脉,心火炎上,其脉本洪,今反脉沉,水来克火,法曰贼邪。)
心脉微沉者,膀胱2干小肠也。
(於心部重手得其小沉,是膀胱邪干乘小肠。)
五脏各有刚柔耶。
(刚柔者,阴阳也。五脏各有阴阳,今以心脏为例,余皆仿此。)
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一部之中凡十次变通,六部之内,各有五邪,十变共六十首。)
十一难曰:
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
(一藏五十动,五藏二百五十动,谓之平脉。今脉之动,不满五十动而一止者,是一藏无气。按止者,按之觉於指下而中止,曰止。)
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一脏无气,是何脏腑。)
然:人吸者随阴入。
(吸入肾与肝,故吸随肝肾而入。肝肾在鬲下,故曰阴。)
呼者因阳出。
(呼出心与肺,故呼自心肺而出。心肺在鬲上,故曰阳。)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
(大凡呼吸,阴阳相随,上下经历五脏,力3为平人,今呼虽出於心肾,而吸肾至肝而还,竟不得至於肾,此是肾受父母之元气信已耗散,故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知其必死。)
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故知一脏元4气者,乃肾之元气先绝,故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
十二难曰:
经言五脏脉已绝於内。
(五脏之脉,肝肾在鬲下,故言内,内之脉已绝。)
用针者,反实其外。
(心肺在鬲上,故言外,使用针药之人,反以针药补实心肺。)
五脏脉已绝於外。
(心肺之脉已死绝。)
用针者,反实其内。
(使用针药之人,反以针药补实肾肝。)
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何以辩别内绝、外绝。)
然:五脏脉已绝於内者,肾肝气已绝於内也。
(五脏之脉已绝於内,是肾肝之气死绝。)
而医反补其心肺。
(医人不治肝肾,反补心肺。)
五脏脉已绝於外者,心肺脉5已绝於外也。
(五脏之肺6已绝於外,是心肺之气死绝。)
而医反补其肾肝。
(医人不治心肺疾,反补肾肝。)
阳绝补阴。
(心肺在鬲上属阳,心肺外绝则皮聚毛落。肾肝在鬲下属阴,医人反补实其肾肝。)
阴绝补阳。
(肾肝内绝,则骨痿筋绝,医人反补实心肺。)
是谓实实。
(病人本实,又以药实之。)
虚虚。
(病人本虚7,又以药虚之。)
损不足。
(病人本虚,气不足,又以药减损之。)
益有余。
(病人本血气有余,又以药补益之。)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如此等死,医人杀之。)
十三难曰:
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见其颜色,不得相应颜色之脉。)
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
(反得克胜颜色之脉者死。)
得相生之脉者,病。
(得相生颜色之脉者病。)
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以色脉参合相应如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於面。
(心赤色,肝青色,脾黄色,肺白色,肾黑色,皆见於面。)
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五脏既有此色,寸关尺亦当有此脉,方是相应。)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青,肝色也。弦急,肝脉也。是肝经色脉相应。)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赤,心色也。浮大而散,心脉也。是心经色脉相应。)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黄,脾色也。中缓而大,脾脉也。是脾经色脉相应。)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白,肺色也。浮涩而短,肺脉也。是肺经色脉相应。)
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黑,肾色也。沉濡而滑,肾脉也。是肾经色脉相应。)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青黄赤白黑五色,与弦缓洪涩沉脉相应。)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
(数,心脉也。尺,臂内也。脉数,臂内皮肤亦热。)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
(弦急者,肝脉也,臂内皮肤亦急。)
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缓者,脾脉也,臂内皮肤亦缓弱。)
脉涩,尺之皮肤亦涩。
(涩者,肺脉也,臂内皮肤亦涩。)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滑者,肾脉也,臂内皮肤亦滑。)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8寸口、尺内相应。
(肝脉弦,其色青,其声呼,其臭膻,其味酸;心脉洪,其色赤,其声笑,其臭焦,其味苦;脾脉缓,其色黄,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肺脉涩,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肾脉沉,其色黑,其声伸9,其臭腐,其味咸。此谓相应也。)
其不相应者,病也。
(假令肝病色白,多哭,好辛,喜腥,此为相反。声色臭味皆肺之证,金克木,名曰贼邪,不相应必死。)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
(色青者,肝也;浮涩而短者,肺也。肺胜肝为贼邪。大而缓者,脾脉也,肝胜脾为微邪,故言相胜。)
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浮大而散者,心脉也,肝木能生心火。小而滑者,肾脉也,肾水能生肝木。)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工者,万举万全也。上工者,知色脉皮肤三法,相生相胜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中工知二者,谓不能全释,故治病十全其八。下工知一,谓不能明於全法,一心治已病,故十全其六。)
十四难曰:
(第十四首诘难问曰。)
脉有损至,何谓也?
(脉有损脉,有至脉,如何。)
然:至之脉。
(脉息动应於手。)
一呼再至曰平。
(平者,平调之脉,无太过,无不及,一呼一吸为一息。又问四至,号平和之脉息。)
三至曰离经。
(经者,常也。大凡经脉,一日一夜复会手太阴,手太阴乃始问之经也。今一呼三至,脉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脉行四寸半;脉行九寸,过於平脉,不在所起之经,故曰离经者,其脉粗大。)
四至曰夺精。
(其脉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今一息四至,则形脱气耗,精无所归,犹如夺去。)
五至曰死。
(人脉五至一吸、五至一息之间,脉凡十至,此10之平脉多一倍,如何不死。)
六至曰命绝。
(一息之间,脉凡十二至,性命不有而死亡矣。)
此至之脉。
(元文曰:此死之脉。愚改日此至之脉者,盖总言其至脉也。)
何谓损?
(问损脉如何。)
一呼一至曰离经。
(前之至脉离经,谓脉曰过半,此之损脉离经,谓脉行减半,一呼一吸脉止两至,亦曰离经。)
二呼一至曰夺精。
(二呼而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一十三个周身,脉只行二百二丈五尺,其人气耗血枯,神惨色夭,精华犹如夺去,亦曰夺精。)
三呼一至曰死。
(三呼脉一至,脉只行一寸半,一日一夜只行及六十七丈五尺,不及五周身,如此之候,死可符也。)
四呼一至曰命绝。
(四呼脉一至,一日一夜不及四周身,气尽已绝,藏败神去,故命绝也。)
此损之脉也。
(总言其损脉。)
至脉从下上。
(呼少至多,故谓之至。至脉病生於阳,阳气自下而上,故败稍动上下六。)
损脉从上下也。
(呼多至少,故谓之损。损脉病生於阴也,阴气自上而下,败脉稍减至三。)
损脉之为病奈何?
(问损脉之病如何。)
一损损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一损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
二损损於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於五脏六腑也。
(二损心主血脉,血脉枯少,不能使五脏六腑荣华。)
三损损於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
(三损脾,脾者饮食之藏府,脾主肌肉,饮食不化,则肌肉消瘦。)
四损损於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四损肝,肝主筋,筋脉缓弱,不能收拾维持。)
五损损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五损肾主骨,骨枯髓减,发为痿。痿者,无力不能起。)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
(元文云至於收病,患11改作反。前此五损脉之病,则是至脉之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脾12在上,肾在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脾,四损肝,五损肾。从肺至肾,五藏俱损,肾主骨,骨痿必死。)
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从肾损至肺,亦是五藏俱损,肺至皮毛,皮聚毛落亦死。)
然13:损其肺者,益其气。
(形寒饮食14则伤肺,肺主气,既为形寒饮冷所损,当增益其气以治之。)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主血,既为忧愁思虑所损,当调荣卫以治之。)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饮食劳倦则伤脾,脾经既伤,宜春凉食、夏冷气15、冬热食,随天时寒温以节调饮食,则脾经顺矣。)
损其肝者,缓其中。
(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主怒,其气急,宜食甘以缓之。甘性缓,甘属脾土,土居中宫,以土味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
(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肾主精,肾经既损,则以缓味补益其精气。)
此损至之法也。
(又总言损至病法度。)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
(一呼之间,脉凡二至;一吸之间,脉亦二至。)
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
(一呼之间,脉凡三至;一吸之间,脉亦三至。)
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
(一呼之间,脉凡四至;一吸之间,脉亦四至。)
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
(一呼之间,脉凡五至;一吸之间,脉亦五至。)
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
(一呼之间,脉凡六至;一吸之间,脉亦六至。)
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一呼之间,脉当二至,今反一至;一吸之间,脉当二至,今反一至。)
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
(再呼再吸,脉当八至,今反止得二至。)
有呼吸再至。
(注作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前四至平脉。注作呼吸之间止二至,是前二败脉。禺不明此句,请俟后贤。)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脉息之来如此,何以别辩疾病。)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而脉二至,一吸而脉二至,无太过,无不及,曰平和之脉。)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一呼而脉三至,一吸而脉三至,其脉粗大,曰离经,为适然始得病。)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
(前大者,寸外大也;后小者,寸内小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上有疾,寸口乃上部,故头脑疼痛,眼目眩运。)
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前小者16,寸外小也;后大者,寸内大也。主胸膈满塞,气息短促。)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平脉止有四至,今一呼而脉四至,共得八至,脉倍常经,主病欲甚乍不及。)
脉洪大者,苦烦满。
(八至之中脉洪大者,病在三阳,阳盛烦燥痞满。)
沉细者,腹中痛。
(八至中脉沉细,病在三阴,阴主於内,故腹肚疼痛。)
滑者伤热。
(八至中脉滑,中伤热。)
涩者中雾露。
(八至中脉涩,伤雾露寒气。)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一呼而脉五至,气血劳走,其人必困。)
沉细夜加。
(十至中脉沉细,主夜间疾加。)
浮大昼加。
(十至中脉浮大,主昼间疾加。)
不大不小,虽困可治。
(十至中既不浮大,又不沉细,虽困可疗治。)
其有小大者,为难治。
(十至脉极浮大,则火盛必灭。又脉极沉细,则水弱必竭。)
一17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
(呼吸当四至,今止二至,名曰损脉。)
人虽能行。
(人虽能行步。)
犹当著床。
(犹当沉著床上卧病。)
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其所以著床者,由於血气不足之故。)
再呼一至。
(再呼再吸当八至,今止四至。)
呼吸再至。
(疑此句,见前注。)
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18。
(呼多至少,是魂魄已绝,魂属阳,阳主生,绝魂去,故知必死。)
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人虽能行步,名曰死尸在行。)
上部有脉。
(寸口为上部,寸部有脉。)
下部无脉。
(尺脉为下部,尺部无脉。)
其人当吐。
(其人自当发其吐。)
不吐者死。
(不吐者,是生气独绝於内也。)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害也。
(寸部无脉,尺部有脉,虽病困极,亦不为害。)
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
(所以不为害者,人有尺脉,恰似树有根本。)
枝叶虽枯藁,根本将自生。
(寸部如树枝叶,尺部如树根本。人既有尺脉,虽无寸部脉,亦终有可生。)
脉有根本。
(根本在尺部,尺部有脉,是脉有根本。)
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两肾之间动气,乃人所受父母之元气,尺部有脉,是人之元气不绝,故知不死。)
十五难曰:
经言春脉弦。
(春天脉息如弓弦、筝弦之弦紧。)
夏脉钩。
(夏天脉息如钩之曲。)
秋如19毛。
(秋天脉息如毛轻浮。)
冬脉石。
(冬天脉息如石沉重。)
是王脉耶?
(问是王盛之脉。)
将病脉也?
(问是疾病脉。)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弦,春王脉。钩,夏王脉。毛,秋王脉。石,冬王脉。皆非病脉。)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
(春属东方、甲乙、肝木,其脉弦。)
万物始生,未有枝叶。
(万物根荄黄芽甲始生於春,未有枝叶之形见。)
故其脉20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长者,形容其脉弦也。濡弱而长者,形容其脉微弦也。微弦者,谓有胃气也。)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
(夏属南方、丙丁、心火,其脉钩。)
万物之所盛,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
(夏乃长养万物,至夏而盛,枝叶茂盛,华叶散布,皆下曲如钩之形状。)
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来疾者,阳盛也,寸口疾也。去迟者,阴虚也,尺中迟也。来疾者,形容其脉洪也。来疾去迟者,形容其21微洪者,谓有胃气也。)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
(秋22,西方、庚辛、肺金,其脉毛。)
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
(秋乃肃杀万物之时,草木花叶至秋而落,惟有枝梗独存,若毫毛之少。)
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肺浮23於上,其气主皮毛,故其脉浮如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
(冬24,北方、壬癸、肾水,其脉石。)
万物之所藏也。
(万物至冬而伏藏。)
盛冬之时,水凝如石。
(盛冬之时,天寒地冻,水凝结如石。)
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沉者,冬脉之正。沉濡而滑者,微沉之义,谓有胃气。)
此四时之脉也。
(总言四时脉息。)
如有变奈何?
(如脉息更变何如。)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春脉当弦,若与弦脉相反,则为肝病。何谓之脉反。)
然:气来实强,是为太过,病在外。
(春乃少阳用事之时,其脉微弦,是有胃气。今脉气之来实强,是为太过。实强者,阳太盛也。其病在外,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厥阴之气表25於筋,其脉弦。今更虚微,故曰不及。阴处中,故在内。证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
(春少阳、厥阴俱合,其脉之来,如春风吹榆叶,濡弱而调,故曰平脉。平者,谓之胃气。)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
(益实而滑者,太弦之谓。如循长竿者,长而不软也。此是弦脉,胃气少故病。)
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
(紧急劲直强盛,恰似新张紧细之弓弦,此是但弦无胃气,故死。)
春脉微弦曰平。
(微弦者,微似弦,非微而弦也。微弦者,一分胃气,二分弦气,俱动为微弦。)
弦多胃气少曰病。
(弦脉非微似弦,是胃气少也,疾病生焉。)
但弦无胃气曰死。
(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真藏见,必死。)
春以胃气为本。
(五藏之气皆胃气和之,不得独用,如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则折,和柔用之即固也。胃者水穀之海,人受气於穀,穀入於胃,乃传与五藏六府,故肝以胃气为本,余四藏并皆仿此。)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为反?
(夏脉当钩,若与钩相反,即为心病。何以谓之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浮而大散者,心也。今反实强,是为太过,外证面赤、口乾、喜笑。)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夏心少阴盛王,今反虚微,是为不及。内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死。)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
(脉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玕,珠之类也,故曰心平。)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
(心脉但当浮散,不当数也。今脉数如鹞举足之走,故曰心病。)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前曲者,前钩曲无力也。后居者,倨而不动,劲直也,操执也,如操执革带之钩,曰死。)
夏脉微钩曰平。
(夏脉微似钩,非微而钩,喜有胃气,故曰平脉。)
钩多胃气少曰病。
(脉非微软,钩是胃气少也,故病。)
但钩无胃气曰死。
(三分并是钩,而无胃气,为真藏见,死。)
夏以胃气为本。
(平人之常气禀於胃,与春同。)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秋脉当毛,若与毛相反,是为心病。何以谓之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秋脉当毛,今更实强,是为太过,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肺脉轻虚以浮,今按之益虚微,是无胃气。病证喘咳洒淅26。)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车盖乃小车之盖,轻浮蔼蔼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气,故曰平。)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
(肺金乘夏余阳,故其脉上,肺金之气属阴,其脉下,今不上不下,如循鹞羽涩涩然,故曰病。)
按之消索,如风吹毛27。
(风吹毛者,飘腾不定,无归之象。今按如消散之索,吹毛之风,此是但毛无胃气,故曰死。)
秋脉微毛曰平。
(脉微似毛,非微而毛,一分胃气、二分毛气俱动,为微毛。)
毛多胃气少曰病。
(毛非微似毛,是胃气少,故有病。)
但毛无胃气曰死。
(三分并是毛,而无胃气,为真藏见,死。)
秋以胃气为本。
(五藏皆禀气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不能自致於手太阴,必因於胃气乃至於手太阴,胃气不能俱至於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冬脉石,反者为阴28。何谓反?
(冬脉当沉如石,若与沉相反,是为肾病,何以谓之反。)
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冬脉当沉濡,今反实强,是为太过,外证面黑、善恐欠。)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冬脉沉涩,今反虚微,是为不及,病证逆气、小腹痛急、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
(雀啄乃本大来兑也。上大者,足太阳应手而大也。下兑者,足少阴诊之去而小也。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啄啄者不息,故谓之连属。其中缓而微曲者,脾脉克肾,故病。)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脉来如解脱之索,虚慢无根本也,迟也,去如弹石之疾也,故死。)
冬脉微石曰平。
(微石者,微似沉,非微而沉也,一分胃气、二分沉气俱动,为微沉。)
石多胃气少曰病。
(脉非微似沉,是胃气少於病。)
但石无胃气曰死。
(三分并是沉,而无胃气,为真藏见,必死。)
冬以胃气为本。
(与春同。)
胃者,水穀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主禀四时,故皆以胃气为本。
(四时春夏秋冬,皆禀受胃气以为根本。)
是谓四时之变病。
(春防29多胃少,夏钩多胃少,秋毛多胃多30,冬石多胃少,皆为四时之变病。)
死生之要会也。
(五藏之气和於胃气即生,若真藏见,必死。凡死生紧要都会之所,乃胃也。脾者,中州也。注见四难。其平和不可得而见。脾经平和之脉,寄王四季,故不可得而见。)
衰乃见耳。
(脾经衰败,脉乃形见。)
来如雀之啄。
(上大下兑濡滑,为雀啄脉,此肾脉克脾经,是为不及。)
如水之下漏。
(时动复住为屋漏脉,肾来乘脾,是为太过。)
是脾之衰见也。
(雀啄屋漏,乃脾衰而见此脉。)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二竟
1.干:原脱,据《本义》补。
2.膀胱:此下《集注》有“邪”字。
3.力:据文义,似当作“乃”。
4.元:疑当作“无”。
5.脉:《本义》作“气”。
6.肺:疑为“脉”之误。
7.虚:据下文例,似当作“血”。
8.当:此下《集注》有“与”字。
9.伸:疑当作“呻”字。
10.此:据文义,似当作“比”字。
11.患:据文意似当作“愚”。
12.脾:疑当作“肺”。
13.然:此上《本义》、《集注》有“治损之法奈何”六字。
14.食:疑当作“冷”。
15.气:疑当作“食”。
16.者:原作“孝”,据文义改。
17.一:此上《本义》、《集注》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也”二十字。
18.也:原作“者”,据《本义》、《集注》改。
19.如:《集注》作“脉”。
20.脉:原作“来”,据《本义》、《集注》改。
21.其:此下疑脱“脉”字。
22.秋:依上文例,此下脱“属”字。
23.浮:原作“孚”,据文义改。
24.冬:据上文例,此下脱“属”字。
25.表:《集注》十五难吕注作“养”。
26.病证喘咳洒淅:《集注》十五难丁注作“其内证喘咳洒淅寒热”。
27.吹毛:此下《本义》、《集注》有“曰死”二字。
28.阴:《本义》、《集注》作“病”。
29.防:据文义,似当作“弦”字。
30.多:据上下文意当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