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平部诸经 >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校对一次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七

卢国秦越人撰

临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五泄伤寒第十四首

五十七难曰:

泄凡有几?

(泄,利也,不知有几般。)

皆有名不?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名则不同。)

有胃泄。

(胃经泄利。)

有脾泄。

(脾经泄利。)

有大肠泄。

(大肠泄利。)

有小肠泄。

(小肠泄利)

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瘕,结也。小腹有结,而欲下利也。后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肾泄。)

胃泄者,饮食不化。

(风入於肠,土1熏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黄。

(脾属土,泄利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

(雨淫腹疾,脾土恶湿,二气之胜,故腹肚膨胀充满。)

泄注2

(注者,无节度也。湿胜则濡泻,湿气内攻於脾,则水穀不分,故泄利无度。)

食即呕吐𠸺。

(脾胃,饮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穀,故食则呕吐。)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肠气虚,所以食讫而急欲昏厕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白从肺色。)

肠鸣切痛。

(肠内虚鸣,如刀切其肠之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

(小肠,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小便处在小腹,故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

(里急者,腹中痛也。后重者,大便处疼痛也。)

数至圊而不能便。

(圊,厕也。肾开窍於二阴,惟气虚,故数思厕,及至厕,后重不能便。)

茎中痛。

(痛引入前阴茎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几?

(中伤寒邪,还有几般。)

其脉有变不?

(脉息还变迁不同否。)

然:伤寒有五。

(有五般伤病4。)

有中风。

(中伤风邪。)

有伤寒。

(冬谓之伤寒,诸严寒之时,为寒所冒,其之时而病,头痛身疼,肌肤而恶,故名五5伤寒。)

有湿温6

(其人尝伤於湿,因而中风,寒热相传7,则发湿温8病,苦两胫逆,为胸多汗,头目痛,妄言。)

有热病。

(冬伤於寒,因而气发为热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疼。)

有温病。

(春夏月9寒清时,秋冬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卒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大10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证候所苦害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肌肉之上,阳脉所行,轻手按之,状若太过。肌肉之下,阴脉所行,按之不足,谓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知中风也。)

湿温之脉,阳濡11而弱,阴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阳脉所行,濡弱者,是湿气所胜火也。肌肉之下,阴脉所行,小急者,是土湿之不胜木也。)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寸尺俱盛极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

(热病之脉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浮者,轻手按之而滑,是心伤热脉。)

沈之散涩。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涩,是津液虚少。)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13而取之。

(温病自有鬼疠之气散行诸经,不可预知,其何经之所受,必俟其病而诊之,始可决所在治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愈者,何也?

(伤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外寒,寒毒争於荣卫之中,必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也,为阳虚阴盛,汗之则愈,误下则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阳盛则内热,阴虚则内热,寒毒相薄於荣卫之内,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阳热之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冷蒸蒸发热而燥,甚则谵语,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诊候寒热之病如何。)

然:皮寒热者。

(肺主皮毛,与大肠为表里。藏病即寒,府病即热。)

皮不可近席。

(手三阴三阳法天,天动故病,即不欲卧近席。)

毛发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热之为病,故毛发焦枯,鼻又枯槁。)

不得汗。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必死,下之则愈。)

肌寒热者。

(脾主肌肉,与胃为表里,藏病主寒,府病主热。)

皮肤痛。

(脾主土,土主湿,湿流关节,故病痛。)

唇舌槁。

(脾之精在唇四白,其津液外泄,故槁。)

无汗。

(此病燥湿之所致,无以汗之,汗之则肠胃不通,下之则泄注,宜温中调气。)

骨寒热者。

(肾主骨,与膀胱为表里,病在阳即身热,热15体重恶寒,在阴即寒。)

病无所安。

(病在身不得安。)

汗注不休。

(肾生液,入心为汗。注者,无节度也,汗出不止。)

齿本枯痛。

(齿乃骨之余,肾之液外泄,故齿本枯槁而疼痛。)

五十九难曰:

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狂癫自是两般,何所辩别。)

然:狂之始发也。

(重阳者狂,病在三阳而反汗之,阳盛发狂。)

少卧不饥。

(不欲眠卧,不知饥馁。)

而自高贤也。

(妄自高大,以称其贤。)

自辩智也。

(独自强,不称其智明。)

自贵倨也。

(自为尊贵,悮傲怨人。)

妄笑,好歌乐也。

(无事嬉笑,但好讴歌,自以为乐。)

妄行不休是也。

(登高逾垣,凡所上之处,皆非其所素能者,全无休止。)

癫疾始发。

(癫,颠也。重阴者,癫始发时。)

意不乐。

(意思不乐。)

直视僵仆。

(眼目直视,不能行立而倒仆。)

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寸口是阳部,尺是阴部,三部脉皆盛。)

六十难曰:

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厥者冷也。有厥头痛,有真头痛,有厥心痛,有真心痛,是如何。)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行者,则名厥头痛。

(风冷之气入於三阳之经,伏留而不行,则壅逆而冲於头,故名厥头痛。)

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脑为髓海,风冷之气入於泥丸宫,是邪循风府入於脑,痛甚,手足冷至肘膝者,令真头痛。)

其五藏气相干,名厥心痛。

(诸经皆属於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其痛甚者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详见十六难。)

 

神圣工巧第十一16

六十一难曰:

经言望而知之者谓之神。

(瞻望以知其病,谓之神。)

闻而知之者谓之圣。

(所闻以知其病,谓之圣。)

问而知之者谓之工。

(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叩问而知病,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者谓之巧。

(翻切者息17以知其脾18,谓之巧。)

何谓也?

(四知如何。)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假令肝病,见青色者,肝自病;见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见五色,以知其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以配五藏。假令病人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问病人,云好辛者肺病也,好酸者肝病也,好甜者脾病也,好苦者心病也,好咸者肾病也,好食冷物内热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诊候寸口,脉息弦者肝;轻手取之而脉弦者,病在府也;重手取之而脉弦,听声者,病在藏也。余放19此。)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

(视脉初脉20切脉,皆在外而知之。)

以内而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知之於心,乃内也,谓之神。)

21十二难曰:

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

(井、俞、荥、经、合,此五藏有五也。六府却於井、俞、荥、经、合22之外,又有所过为原,如何。)

然:府者阳也。

(六府属阳。)

三焦行於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23

(三焦者,臣使之官,位应相火,宣行君火命令,行於诸阳经中,故置一俞名曰原。原者,元也。)

府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府是阳,三焦亦是阳,故云共一气。)

六十三难曰:

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五藏六府,井、荥、俞、经、合却皆以井为始者,如何。)

然:井者,东方春也。

(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木,谓仁道至大。在岁春为首24,在月甲为首,在经脉井为首。)

万物之始生。

(万物初生,皆由於春。)

诸蚑行喘息。

(葭飞灰动,蛰虫始振,所以蚑虫行,喘虫息。)

蜎飞蠕动。

(蜎乃井中虫,蜎虫飞,蠕虫动。)

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凡当生之物,皆因春气而生。)

故岁数始於春。

(正月为岁首,故一岁之始在春。)

月数始於甲。

(东方甲乙木也,正月与甲乙皆属於春,故十二月之始则在甲。)

故以井为始也。

(惟因岁与月,故知井为始。)

六十四难曰:

十变言,阴井木,阳井金。

(井者,谷井也,非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同一井也,阳则木,阴则金25。)

阴荥火,阳荥水。

(泉水既出,留停於近,荥污26未成大流也,名之曰荥。荥者,小水之状。同一荥也,阳则水,阴则火。)

阴俞土,阳俞木。

(留停既深,便有射注轮人27之处,名之曰俞。同一俞也,阴则土,阳则木。)

阴经金,阳经火。

(经者,径也,经营之义也。委积逐流,经历而成渠径也。同一经也,阴则金,阳则火。)

阴合水,阳合土。

(合者,会也,留停既深,便有指射轮人28之处也。同一合也,阴则水,阳则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阴阳迥然不同,则其意是如何。)

然:是刚柔之事也。

(五藏为阴、为柔,六府为阳、为调29。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夫妇刚柔相因而成。)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乙为阴,属木;庚为阳,属金。凡所克者为妻,故以阴井乙木,配阳井庚金。乙与庚金,正夫妇之义。)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

(庚为刚,为夫,为阳,故庚是乙之夫。)

阴井乙,乙者庚之柔。

(乙为柔,为妇,为阴,故乙是庚之妇。)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

(东方甲乙小30,乙阴也,所以乙为木。)

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西方庚辛金,庚阳也,金克木,所以阳井金。)

余效此也。

(阴荣火,阳荣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丁与壬合。阳俞木,阴俞土,甲木为刚,己木31为柔,甲与己合,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丙与辛合。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戊与癸32合。)

六十五难曰:

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经脉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度如何。)

然:所出为井。

(人之阳气随四时而出入,井乃阳气初生之时。)

井者,东方春也。

(东乃四方之始,春乃四时之始,井乃经水之始,故井者东方春也。)

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

(万物始生於春,故言经水所出为井。)

所入为合。

(合乃经水会合也,阳气伏藏实似之。)

合者,北方冬也。

(北乃四方之终,冬乃四时之终,合乃经水之终,故合者北方冬。)

阳气伏藏。

(阳气至冬至北退,入而伏藏。)

故言所入为合也。

(故言经水所入为合。)

六十六难曰:

经言肺之原,出於太渊。

(太渊在右手鱼际下,是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心之原,出於太陵。

(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是心包络之原。)

肝之原,出於太冲。

(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

脾之原,出於太白。

(在足内侧核骨下。)

肾之原,出於太溪。

(在足内踝后根骨间。)

少阴之原,出於兑骨。

(五藏皆以俞为原。少阴,真心脉也,亦有原,在掌后兑骨端陷中,一名神门,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於太陵,是心包络脉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络脉,真心不病,故无俞。今有原者,外经之病,不治内藏也。)

胆之原,出於丘虚。

(在足外踝下微前。)

胃之原,出於冲阳。

(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

三焦之原,出於阳池。

(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大肠之原,出於合谷。

(在大指次指间虎口内。)

小肠之原,出於腕骨。

(在手小指腕骨内。)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俞,谓井荥俞经合,非者33俞也。十二经皆以俞为原如何。)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由此俞以通行气,亦於此俞以流止。)

34:脐下肾间动气者。

(注见八难。)

人之生命也。

(肾乃人生性命根本。)

十二经之根本也。

(注见八难。)

故名曰原。

(三焦合气於肾,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注见三十八难。)

主通行三气。

(人之二35焦,法天地三元之气,所以通行三气。)

经历於五藏六府。

(上焦在心肺间,中焦在脾胃,下焦在肝肾,经历常周遍。)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原者,元也。元气者,三焦之气也。其气尊大,故原乃其尊号。)

故所止辄为原。

(气所留止,辄以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藏府有病,皆取其原,故治之。)

六十七难曰:

五藏募皆在阴。

(腹为阴,五藏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心之募,巨阙二36穴,在鸠尾下一寸。脾之募,章37门二穴,在季胁下直脐。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傍一寸五分。肾之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

而俞皆在阳者。

(背为阳,五藏之俞皆在背。肺俞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心俞穴,在第五椎下,一寸五分。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肾38俞穴,在第十四椎下,两傍相去一寸五分。)

何谓也?

(募阴俞阳如何。)

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

(内藏有病,则出行於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大39行於阴,阴募在腹也。)

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也。

(所以令募在於阴,俞在於阳。)

六十八难曰:

五藏六府各有井、荥、俞、经、合。

(肝井大敦,荣行间,俞大冲,经中封,合曲泉。肺井少商,荥鱼际,俞大渊,经经渠,合尺泽。心井少冲,荥少府,俞神门,经灵道,合少海。肾井涌泉,荥丽40谷,俞大溪,经复溜,合溜谷41。脾井隐白,荥大都,俞大白,经商丘,合陵阴泉。心包络井中冲,荥劳宫,俞大陵,经间使,合曲泽。此五藏各有井、荥、俞、经、合也。胆井窍阴,荥侠溪,俞临泣,经阳辅,合阳陵泉,原丘虚。大肠井商阳,荥二间42,俞三间,经阳溪,合曲池,原43合谷。小肠井少泽,荥前谷,俞后溪,经阳谷,合小海,原44腕骨。胃井厉兑,荥内庭,俞陷谷45,经解溪,合46三里,原冲阳。膀胱井至阴,荥通谷47,俞束骨,经昆仑,合委中,原京骨。三焦井关冲,荥液门,俞中都,经支沟,合天井,原阳池。此六府各有井、荥、俞、经、合,之外有原也。)

皆何所主?

(井、荥、俞、经、合,各何所主。)

48:经言所出为井。

(山谷之中,泉水所出之处为井。)

所流为荥。

(泉水既出,荣迂未成大流为荥。)

所注为俞。

(停留既深,使有注射为俞。)

所行为经。

(流行经历而成渠径为经。)

所入为合。

(经行既达,会合於海为合。)

井主心下满。

(井法木49以应肝,脾泣在心下,今邪在肝,肝里脾,故心下满。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主身热。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心火灼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於荥,不令火之乘金则身热必愈。)

俞主体重节痛。

(俞法土,应脾,今邪在土,主50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邪在土,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俞穴。)

经主喘咳寒热。

(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之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今邪在金,金必克木,木者肝,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故喘。何以然,谓肝之支别,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治之於经,则金不刑於木。)

合主气逆而泄。

(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於冲脉,则气逆而里逆,肾主开窍於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承火,火者心,法不受邪,肝木为心火之母,为肾水之子,一忧母受邪,二忧子受刑,肝在志为怒,忧则怒,怒则气逆,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之乘火,则肝木不忧,故气逆止,邪不在肾,则无注泄。)

此五藏六府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以上井荥俞经合之生51病,各依四时而调治之,谓四时之邪,各凑荥俞中留止也。)

 

用针补泻第十二52

六十九难曰:

经言虚者补之。

(藏府虚弱者补之。)

实者泻之。

(藏府充实者通利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诸藏皆不相乘,初无偏虚偏实之患,止得就本经决补泻之法。)

何谓也?

(三者如何。)

然:虚者补其母。

(春得肾脉为虚邪,是肾虚不能传气於肝,故补肾,肾有病则传之於肝,肝为肾子,故曰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春得心脉为实邪,是心气盛实,逆来乘肝,故泻心。心平则肝气通,肝为心母,故云泻其子。)

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母能令子实,补其母者,不可不先。子能令母虚,泻其子者,不可不后。)

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它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不实不虚,诸藏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是肝藏自病也,於足厥阴少阳之经而补泻焉。当经有金木水火土,随时而取之也。)

七十难曰:

经言春夏刺浅。

(春夏刺井荥,从肌肉浅薄之处。)

秋冬刺深。

(秋冬刺经合,从肌肉深厚之处。)

何谓也?

(浅深如何。)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

(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阳气与人气皆在上,故用针以刺毫毛皮肤之浅处。)

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阳气与人气皆在下,故用针以刺分肉筋骨之深处。)

春夏各致一阴。

(春夏,阳也。致者,到也,及也。春夏养阳,必致一阴之气以养阳,虑其成孤阳。)

秋冬各致一阳。

(秋冬,阴也。秋冬养阴,必致一阳以养阴,虑其成孤阴。)

何谓也?

(四时所致不同如何53。)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春夏病行於阳,故引阴以和阳。)

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

(人之肌肤,皆有厚薄之处,皮肤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故用针沉手内针入皮五分,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时54阴气以和其阳。)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

(秋冬病行於阴,故内阳以和阴。)

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故用针浮浅,入皮三分,心肺之部得气,推内针入,引持阳气以和其阴。)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再缴上文。)

七十一难曰:

经言刺荣无伤卫。

(针刺荣血,无伤卫气。)

刺卫无伤荣。

(针刺卫气,无伤荣血。)

何谓也?

(二者如何。)

然:针阳者,卧55而刺之。

(卫为阳,故针阳者,入皮二分,病在卫,用针则浅,故低针而刺之,恐其深伤荣气也。)

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

(荥为阴,刺入皮五分为荣气,故先按所针之穴,待气散乃内针,恐其深伤卫气也。)

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再缴上文。)

七十二难曰: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迎,逆也,取也。随,顺也,补也。卫气逆行,荣气顺行,能知此者,可令调之。)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调摄荣卫之方法,必在於阴阳虚实。)

何谓也?

(此理如何。)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

(惟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故不容不迎随补泻。)

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卫气逆行,荣气顺行,随其荣卫之逆顺而补泻,故曰迎随也。)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

(阴虚阳实,则补阴泻阳;阳虚阴实,则补阳泻阴。或阳并於阴,或阴并於阳,或阴阳俱虚,或阴阳俱实,皆随病所在而调其阴阳,则病无不已。)

知其内外表里。

(察脉之浮沉,识病之虚实,以内知外,以外知内,视表知里,视里知表,故知虚实。)

随其阴阳而调之。

(各随其病在何阴阳脉中而调治之。)

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再缴上文。)

七十三难曰: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诸井在手足指梢,肌肉浅薄,血气尚少,不可使针刺之如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

(井为木,是火之母;荣为火,是木之子。)

火者,木子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

(肝木实,实则泻其子。荥者,火也,木之子,故当泻之。春刺於荥,此乃休王未毕,火夺木王,法曰实邪,故泻荥。假令肝自病,实则取肝中火泻之,虚则取肝中木补之。)

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也。

(当补者不可泻,当泻者不可补。)

七十四难曰:

经言春刺井。

(井属木,春刺之。)

夏刺荥。

(荥属火,夏刺之。)

季夏刺俞。

(俞属土,季夏乃六月刺之。)

秋刺经。

(经属金,秋刺之。)

冬刺合。

(合属水,冬刺之。)

何谓也?

(四时所刺不同如何。)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

(无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诸井。)

夏刺荥者,邪在心。

(无令心火邪害乎肺金,故刺诸荥。)

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无令脾土邪害乎肾水,故刺诸俞。)

秋刺经者,邪在肺。

(无令肺金邪害乎肝木,故刺诸经。)

冬刺合者,邪在肾。

(无令肾水邪害乎心火,故刺诸合。)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五藏系於四时如何。)

然:五藏一病,辄有五者。

(五声、五色、五味、五香、五液。)

假令肝病。

(举肝一藏以为例。)

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注见三十四难。)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

(疾病最多,虽言不能尽。)

四时有数,而并系於春夏秋冬也。

(四时有一定之数,并系於此。)

针之要妙,在於秋毫者是也。

(用针微妙之理,即秋毫之细微。)

七十五难曰: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如何。)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五藏五行更相平伏,宜凭其补泻以调治之。)

东方木也。

(东方属木。)

西方金也。

(西方属金。)

木欲实,金当平之。

(金胜木,肝气强实,肺气虚弱,木反陵金,金家不伏,欲来平木。)

火欲实,水当平之。

(心气强实,肾气虚弱,火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火。)

土欲实,木当平之。

(脾气强实,肝气虚弱。土反陵木,木家不伏,欲来平土。)

金欲实,火当平之。

(肺气强实,心气虚弱,金反陵火,火家不伏,欲来平金。)

水欲实,土当平之。

(肾气强实,脾气虚弱,土反陵水,水家不伏,欲来平土。)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

(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木实谓木有余,则土淫畏之,土畏之则金无所养,而致金虚也。)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

(举肝一藏以为例。火者,木之子。若不泻火,火必盛而铄金,金反仇雠於木,金木相胜,而致两相刑克。水者,木之母。若不补水,水必弱,而不能生木。)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子能令母充实,母能令子虚弱。)

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用针泻,须诊其候,则泻其心,心气既通,肝气既复,又补於肾,肾家得气,相传以养肝,肝气已定,则肺不复来平肝。)

经言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肺虚在於肝实,则要泻火补水,若不得治虚之要,何必问其余。)

七十六难曰:

何谓补泻?

(补助泻利之义如何。)

当补之时,何所取气?

(当补时候,自何处取气。)

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置者,取也,迎也。当泻时候,自何处取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

(肺行五气,溉灌五藏,通注六经,归於百脉。凡取气,须自卫取气,得气乃推内针於所虚之经脉,浅深分部之,所以补之。)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邪在荣分,故内针於所实之经,待气引针而泻之。)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假令胆不足,肝有余,先补足少阳,后泻足厥阴。)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肝不足,胆有余,当先补足厥阴,而后泻足少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阴阳有余、不足,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故得荣卫通行,即是持针要妙。)

七十七难曰:

经言上工治未病。

(上工者,万举万全之医工,皆医治未然之疾。)

中工者治已病。

(中工未能全解悟,故止守一藏而已。)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

(人之五藏,有余者行胜,不足者受邪,见肝经有病,则知博56其所胜之脾土,故先预补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

故曰治未病焉。

(缴上文。)

中工57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

(见肝有病,不晓肝传脾之理,但一心止治肝经。)

故曰治已病也。

(缴上文。)

七十八难曰:

针有补泻。

(补者,呼则出针;泻者,吸则内针。)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纳为补泻,但以得气出入为补泻。)

然:知为针者,信其左。

(知用针法度,自左手起。)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不知用针法度,自右手起。)

当刺之时。

(当下针时。)

必先以左手厌按其所针荥俞之处。

(先知荥俞穴处,以左手厌按之。)

弹而努之。

(以右手弹其所按之处,使脉气腹满也。)

爪而下之。

(爪而下之,置针准也。)

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其气之来,应於左手之下,恰似动脉之形状。)

顺针而刺之。

(然后循针而刺之。)

得气,因推而内之。

待气应於针下,因惟58入荥中。是谓补。

(此谓之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

(若得气,便摇转而出之,是为泻。)

不得气。

(若久留针,而待气不至,则於卫中留针待气;久不得,又内入於荥中久留待气。如其三处候气,不应於针者,为阴阳俱尽,不可复针。)

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一生也。

(卫为阳,主外,男子阳气行於外,则轻手按其穴。荣为血,主内,女子阴气行於内,则重手按其穴。过时而气不至,不应其左手者,皆不可刺,十死一生。)

七十九难曰:

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

(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迎,取气也;夺,泻气也。取而泻之,如何不虚59。)

随而济之,安得无实?

(随者,自卫取气也,补也。济者,补不足之经也。随而济之,如何不虚,人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入针出而扪其穴,名曰随而济之。)

虚之与实,若得若失。

(经脉虚弱,却与针以补实之,若得若失关焉。)

实之与虚,若有若无。

(经脉强实,却与针以取虚之,有得有失关焉。)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

(五藏实则泻其子。)

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五藏虚则补其母。)

假令心病。

(举心一藏以为例。)

泻手心主俞。

(心为五藏之君,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络也。手心主者,手厥阴心包络脉也。手心主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泻其俞,此泻子也。)

是迎而夺之者也。

(缴上文。)

补手心主井。

(心火井木,木者火之母,今补心主之井,补母也。)

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缴上文。)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

(濡者为虚,牢者为实。)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凡欲行其补泻,先侯五藏之脉,及所刺穴中,如气来牢实者,可泻之;虚濡者,可补之。若持针不能胡60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曰:

经言有见如入。

(有见针如入。)

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有见针如出是如何。)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61也。

(欲刺人时62,先以左手候其安63中之气,见其气来至,然后内针。)

针入。

(针入穴俞。)

见气尽乃出针。

(候其气尽乃出其针,非迎随补泻之法。)

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也。

(总缴上文。)

八十一难曰:

经言64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65

(注见十二难。)

将是寸口脉耶?

(问寸脉如此。)

将病自有虚实也?

(问病自有虚实如此。)

其损益奈何?

(其减损补益之法如何。)

66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金平木也。

(详见七十五难。)

假令肺实。

(且如肺气强实。)

故知肝虚微少气。

(故知肝气虚弱,细微而少。)

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

(用针者,不补肝气之虚,反去补肺,是使之重实。)

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此是中工所害也。

(此是中工,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七竟

1.土:疑当作“上”。

2.注:原作“吐”,据《本义》改。

3.食讫而急欲昏厕:《集注》五十七难虞注作“食毕而急思厕”。

4.病:据文义似当作“寒”。

5.五:据文义当作“曰”。

6.湿温:原作“温湿”据《本义》改。

7.寒热相传:据文义疑当作“湿热相薄”。

8.湿温:原作“湿湿”,据文义改。

9.月:疑当作“有”。

10.大:疑当作“天”。

11.濡:《本义》作“浮”。

12.上:原作“五”,据文义改。

13.经:《集注》此下有“所在”二字。

14.而:此下《本义》有“死下之者”四字。

15.热:疑衍。

16.十一:此下《集注》有“凡一首”三字。

17.观切者息:文义未属,疑误。

18.脾:疑当作“病”。

19.放:疑当作“仿”。

20.视脉初脉:《集注》六十一难杨注作“视色听声”。

21.六:此前《集注》有“藏府井俞第十二,凡七首”十字。

22.合:原作“今”,据文义改。

23.原:原作“俞”,据《本义》改。

24.首:原作“皆”,据文义改。

25.阳则木,阴则金:据原文当作“阳则金,阴则木”。

26.荥污:六十八难“所出为荥”注作“荥迂”。

27.人:《集注》六十四难杨注作“文”。

28.人:疑当作“文”。

29.调:疑当作“刚”。

30.小:疑当作“木”。

31.木:疑当作“土”。

32.癸:原作“己”,据文义改。

33.者:疑当作“皆”。

34.然:此下《集注》有“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十一字。

35.二:疑为“三”之讹。

36.二:疑当作“一”。

37.章:原作“草”,据文义改。

38.肾:原作“贤”,据文义改。

39.大:《集注》六十七难杨注作“入”。

40.丽:疑当作“然”。

41.溜谷:疑当作“阴谷”。

42.二间:原作“三间”,据文义改。

43.原:原作“俞”,据文义改。

44.合小海,原:原作“合经小海”,据文义改。

45.陷谷:原作“隐谷”,据文义改。

46.合:原脱,据上下文例补。

47.谷:原作“容”,据文义改。

48.然:原作“荣”,据《本义》改。

49.木:原作“水”,按井穴属木,故改。

50.主:《集注》六十八难虞注作“土”。

51.生:疑当作“主”。

52.十二:此下《集注》有“凡十三首”四字。

53.何:原作“同”,据文义改。

54.时:下对应之注文作“持”,或是。

55.卧:此下《本义》有“针”字。

56.博:疑当作“传”。

57.中工:此下《集注》有“治已病”三字。

58.惟:《集注》七十八难杨注作“推”。

59.虚:据原文似当作“实”。

60.胡:《集注》七十九难丁注作“明”。

61.内:此下《本义》有“针”字。

62.人时:《集注》八十难丁注作“人脉”。

63.安:《集注》八十难丁作“穴”。

64.言:此下《集注》有“无”字。

65.余:原脱,据《本义》补。

66.假:此前《本义》有“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十六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