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已校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齐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谓皮肉筋脉骨之分位也。)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是皆谓遣邪也。然筋有寒邪,肉有风邪,脉有湿邪,皮有热邪,则如是遣之。所谓邪者,皆言其非顺正气而相干犯也。○新校正云:详此谓刺浅不至所当刺之处也,下文则诫其太深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此则诫过分大深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刺如此者,是谓伤,此皆过,过必损其血气,是谓逆也,邪必因而入也。)

 

刺禁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

(肝象木,王於春,春阳发生,故生於左也。)

肺藏於右,

(肺象金,王於秋,秋阴收杀,故藏於右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

心部於表,

(阳气主外,心象火也。)

肾治於里,

(阴气主内,肾象水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心为五藏部主,故得称部。肾间动气,内治五藏,故曰治。)

脾谓1之使,

(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

胃为之市。

(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鬲肓之上,气海居中,气者生之原,生者命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心下鬲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於气,心主於血,共荣卫於身,故为父母。)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新校正云:按《太素》小心作志心。杨上善云: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肾神曰志,五藏之灵皆各为神,神之所以任,得名为志者,心之神也。)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从,谓随顺也。八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故顺之则福延,逆之则咎至。)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心在气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肝在气为语。○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语作欠。元起云:肾伤则欠,子母相感也。王氏改欠作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肾在气为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六日作三日。)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肺在气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脾在气为吞。○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十日作十五日。刺中五藏,与《诊要经终论》并《四时刺逆从论》相重。此叔五藏相次之法,以所生为次,《甲乙经》以心肺肝脾肾为次,是以所克为次,全元起本旧文则错乱无次矣。)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胆气勇,故为呕。○新校正云:按《诊要经终论》刺中胆下又云:刺中鬲者,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死。)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跗,为足跗。大脉,动而不止者,则胃之大经也。胃为水谷之海,然血出不止,则胃气将倾,海竭气亡故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面中溜脉者,手太阳任脉之交会。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任脉自鼻鼽两傍上行,至童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脑户,穴名也。在枕骨上,通於脑中。然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舌下脉,脾之脉也。脾脉者,侠咽连舌本,散舌下。血出不止,则脾气不能营运於舌,故瘖不能言语。)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布络,谓当内踝前足下空处布散之络,正当然谷穴分也。络中脉,则冲脉也。冲脉者,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也。然刺之而血不出,则肾脉与冲脉气并归於然谷之中,故为肿。)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寻此经郄中主治,与《中诰流注经》委中穴正同。应郄中者,以经穴为名,委中,处所为名,亦犹寸口脉口气口,皆同一处尔。然郄中大脉者,足太阳经脉也。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眦,合手太阳。手太阳脉,自目内眦,斜络於颧。足太阳脉,上头下项,又循於足。故刺之过禁,则令人仆倒而面色如脱去也。)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之中,胆胃脉也。胆之脉,循胁里出气街。胃之脉,侠齐入气街中;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今刺之而血不出,则血脉气并聚於中,故内结为肿,如伏鼠之形也。气街在腹下侠齐两傍相去四寸,鼠仆上一寸,动脉应手也。○新校正云:按别本仆一作鼷。《气府论》注:气街在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也。)

刺脊间中髓,为伛。

(伛,谓伛偻,身腃屈也。脊间,谓脊骨节间也。刺中髓,则骨精气泄,故伛偻也。)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乳之上下,皆足阳明之脉也。乳房之中,乳液渗泄,胸中气血,皆外凑之。然刺中乳房,则气血交凑,故为大肿。中有脓根,内蚀肌肤,化为脓水,而久故不愈也。)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五藏者,肺为之盖,缺盆为之道。肺藏气而主息,又在气为咳,刺缺盆中内陷,则肺气外泄,故令人喘咳逆也。)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手鱼腹内,肺脉所流,故刺之内陷,则为肿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肺脉所流当作留字。)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脉数过度,故因刺而乱也。新校正云:按《灵枢经》气乱当作脉乱。)

无刺大怒,令人气逆。

(怒者气逆,故刺之益甚。)

无刺大劳人,

(经气越也。)

无刺新饱人,

(气盛满也。)

无刺大饥人,

(气不足也。)

无刺大渴人,

(血脉干也。)

无刺大惊人。

(神荡越而气不治也。○新校正云:详无刺大醉至此七条,与《灵枢经》相出入。《灵枢经》云: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怒。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也。)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阴股之中,脾之脉也。脾者,中央土孤藏,以灌四傍。今血出不止,脾气将竭,故死。○新校正云:按刺阴股中大脉条,皇甫士2安移在前刺跗上中大脉下相续,自后至篇末,逐条与前条相间也。)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客主人,穴名也,今名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少阳足阳明脉交会於中。陷脉,言刺太深也。刺太深则交脉破决,故为耳内之漏。脉内漏则气不营,故聋。○新校正云:详客主人穴,与《气穴论》注同。按《甲乙经》及《气府论》注云: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疑此脱足少阳一脉也。)

刺膝髌出液,为跛。

(膝为筋府,筋会於中,液出筋干,故跛。髌,音牝。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臂太阴者,肺脉也。肺者,主行荣卫阴阳,治节由之。血出多则荣卫绝,故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足少阴,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重虚出血,则舌难言也。)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肺气上泄,逆所致也。)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肘中,谓肘屈折之中,尺泽穴中也。刺过陷脉,恶气归之,气固关节,故不屈伸也。)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股下三寸,肾之络也。冲脉与少阴之络,皆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并循於阴股;其上行者,出胞中。故刺陷脉,则令人遗溺也。)

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掖下,肺脉也。肺之脉,从肺系,横出掖下。真心藏脉,直行者,从心系却上掖下。刺陷脉,则心肺俱动,故咳也。)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胞气外泄,谷气归之,故少腹满也。少腹,谓齐下也。)

刺腨肠内陷,为肿。

(腨肠之中,足太阳脉也。太阳气泄,故为肿。)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匡,目匡也。骨中,谓目匡骨中也。匡骨中脉,目之系,肝之脉也。刺内陷,则眼系绝,故为目漏,目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诸筋者,皆属於节,津液渗润之,液出则筋膜干,故不得屈伸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

 

1.谓:顾本作“为”。

2.甫士:原作“历土”,据顾本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