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村许洪校正
玉石部上品
滑石
味甘,寒、大寒,无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轻身,耐饥,长年。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脱石,一名番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羌权切山。采无时。石韦为之使,恶曾青。
《图经》曰:滑石,生赭阳山谷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营城县出营石,营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用以烹鱼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白黑点,亦谓之斑石。二种皆可作器用,甚精好。初出软烂如泥,久渐坚强,彼人皆就穴中乘其软时制作,用力殊少,不然坚强费功。《本经》、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多是色白者,乃自南方来。又按《雷敩炮炙方》滑石有五色,当用白色如方解石者。其绿色者,性寒有毒,不入药。又云:滑石似冰,白青色,画石上有白腻文者为真。如此说,则与今南中来者又皆相类,用之无疑矣。然雷敩虽名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
陶隐居云:滑石,色正白,《仙经》用之以为泥。又有冷石,小青黄,性并冷利,亦能熨油污衣物。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并散热人用之,不正入方药。赭阳县先属南阳,汉哀帝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后汉时也。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属司州荥阳。
陈藏器云:按始安及掖县所出二石,形质既异,所用又殊。陶云不知今北方有之否,当陶之时北方阻绝,不知之者,曷足怪焉?苏恭引为一物,深可嗟讶。其始安者,软滑而白,是滑石。东莱者,硬涩而清,乃作器石也。
《唐本》注曰:此石所在皆有。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其出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惟可为器,不堪入药。齐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於滑腻,犹胜掖县者。
《日华子》云:滑石治乳痈,利津液。
雷公云:凡使,有多般,勿误使之。有白滑石、绿滑石、乌滑石、冷滑石、黄滑石。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白,於石上画有白腻文,方使得。滑石绿者,性寒,有毒,不入药中用。乌滑石似黳色#1画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杀人。冷滑石青苍色,画石上作白腻文,亦勿用。若滑石色似冰,白青色,画石上有白腻文者,真也。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却用东流水淘过,於日中晒乾方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滑石,臣。一名夕冷。能疗五淋,主难产。服其末,又末与丹参、蜜#2、猪脂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弹丸大,临产倍服,令滑胎易生。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圣惠方》:治乳石发动,躁热烦渴不止。滑石半两,细研如粉,以水一中盏,绞如白饮,顿服之,未差再服。又方:治妇人过忍小便致胞转。滑石末,葱汤调下二钱#3。
《外台秘要》:疗妊娠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脐下二寸。
《杨氏产乳》云:疗小便不通。滑石末,以车前汁和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水和亦得。
《丹房镜源》云:滑石能制雄、雌黄为外匮。
《广利方》: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以滑石八分,研如面,水五大合和,顿服。
《衍义》曰:滑石,今谓之画石,以其软滑可写画,淋家多用。若暴得吐逆不下食,以生细末二钱匕,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压定。
石胆
石胆味酸、辛,寒,有毒。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巨郢切,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散症积,咳逆上气,及鼠瘘恶疮。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铜勒。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采。水英为之使,畏牡丹#4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陶隐居云:《仙经》有用此处,俗方甚少,此药殆绝。今人时有采者,其色青绿,状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梁州、信都无复有,俗用乃以青色矾石当之,殊无仿佛。《仙经》一名立制石。
《图经》曰#5:石胆,生羌道山谷羌里句青山,今惟信州铅山县有之。生於铜坑中,采得煎炼而成。又有自内生者,尤为珍贵。并深碧色。入吐风痰药用最快。二月庚子、辛丑日采。苏恭云:真者,出蒲州虞乡县东亭谷窟及薛集窟中,有块如鸡卵者为真。今南方医人多使之。
禹锡按:吴氏云:石胆,神农:酸,小寒。季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药性论》云:石胆,君,有大毒。破热毒,陆英为使。
《外台秘要》:疗齿痛及落尽。细研石胆,以人乳汁和如膏,搽所痛齿上或孔中,日三四度。止痛,复生齿,百日复生齿。每日以新汲水漱令净。
《梅师方》:治甲疽。以石胆一两,於火上烧令烟尽,碎研末,傅疮上。不过四五度立差。
《胜金方》:治一切毒。以胆子矾为末,用糯米糊丸如鸡头实大,以朱砂衣,常以朱砂养之,冷水化一丸,亦#6差。
《谭氏小儿方》治初中风痈缓。一日内细研胆矾如面,每使一字,用温醋汤下,立吐出涎。
空青
味甘、酸,寒、大寒,无毒。主青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益肝气,疗目赤痛,去肤翳止泪出,利水道,下乳汁,通关节,破坚积。久服轻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隽山有铜处。铜精黑则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7无时。
《图经》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隽山有铜处,铜精黑则生空青,今信州亦时有之。状若杨梅,故别名杨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浆者绝难得。亦有大者如鸡子,小者如豆子,正#8月中旬采,亦无时。古方虽稀用,而今治眼翳障,为最要之物。
《药性论》云:空青,君,畏菟丝子。能治头风,镇肝,瞳人破者,再得见物。萧炳云:空#9,如杨梅者胜。
陶隐居云:越隽属益州。今出铜官者,色最鲜深,出始兴者弗如,益州诸郡无复有,恐久不采之故也。凉州西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圆实如铁珠,无空腹者,皆凿土石中取之。又以合丹成,则化铅为金矣。诸石药中,惟此最贵。医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画色,殊为可惜。
《日华子》云:空青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壳,内有浆酸甜,能点多年青盲内障翳膜,养精气,其壳又可摩翳也。
《千金方》:治眼□□不明。以空青少许,渍露一宿,以水点之。
《肘后方》:治中风,手臂不仁,口喎澼。取空青末一豆许,着口中,渐入咽,即愈。
《衍义》曰:空青,功长於治眼。宋仁宗朝,尝诏御药院,须中空有水者,将赐近戚,久而方得。其杨梅青,治翳极有功。中亦或有水者,其用与空青同,第有优劣。今信州穴山而取,世谓之杨梅青,极难得。
曾青
味酸,小寒,无毒。主目痛,止泪出,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症坚积聚,养肝胆,除寒热,杀白虫,疗头风、脑中寒,止烦渴,补不足,盛阴气,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蜀中山谷及越隽采无时。畏菟丝子。
《图经》曰:文具空青条下。
陶隐居云:此说与空青同山,疗体亦相似。今铜官更无曾青,惟出始兴。形累累如黄连相缀,色理小类空青,甚难得而贵。《仙经》少用之。化金之法,事同空青。
雷公云:凡使,勿用夹石及铜青。若修事一两,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乾、湿各一镒,并细锉,放於一瓷埚内,将曾青於中。东流水二镒并诸药等,缓缓煮之,五昼夜,勿令水火失时,足取出,以东流水浴过,却入乳钵中,研如粉用。
《丹房镜源》云:曾青结汞制丹砂,金气之所生。
《宝藏论》: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银,转得八石。
禹余粮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图经》曰: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惟泽、涤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迭,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惟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便当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陶隐居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迭,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为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预,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复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
张华云:地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之间便是也。适有人於铜官采空青於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
《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瘘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余粮。
《经验方》:治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状如酸馅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紧筑,用炭一秤,发顶火一斤煅,去火三分耗二为度,用湿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裹面细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纸衬乾再研数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汤调二钱匕,只一服立效。
《胜金方》:治妇人带下。白下:即禹余粮一两,乾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乾#10姜半两。右件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
太一余粮
味甘,平,无毒。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太山山谷。九月采。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图经》文具禹余粮下。
陶隐居云: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仙经》多用之,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
陈藏器云:苏云禹余粮及太一禹余粮,皆以精粗为名。余粮中黄子,年多变赤,从赤入紫。俱名太一余粮。杂色者即禹余粮。按苏钦#11此谈,直以紫色为名,都无按据。且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师,即禹之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兼服混然。张司空云:还魂石中黄子,鬼物禽兽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会稽有地名蓼,出余粮,土人掘之,以物请买,所请有数,依数必得,不可妄求,此犹有神,岂非太一也。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凡修事四两、先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於瓷锅中,下禹余粮,着火煮,旋添,汁尽为度。其药气自然香如新米,捣了又研一万杵方用。
禹锡云:太一禹余粮,一名禹哀。神农、岐伯、雷公:甘,平。一季氏:小寒。扁鹊:甘,无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白石英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12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恶马目毒公。
《图经》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
《药性论》云:白石英,君。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
陶隐居云: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禹锡云:按吴氏云:白石英,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
《日华子》云:五色石英,平。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疗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通亮者为上。其补益随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治心,黄治脾,白治肺,黑治肾。
《圣惠方》: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两,槌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随性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
《简要济众方》:治心不安,惊#13,善忘,上膈风热化痰。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同研为散。每服五钱,食后、夜卧,金银汤调下。
《衍义》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之意,只令□咀,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紫石英
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令人悦泽。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太山山谷。采无时。长石为之使,得茯苓、人参、芍药共疗心中结气;得天雄、菖蒲,共疗霍乱,畏扁青、附子,不欲驼甲、黄连、麦句姜。
《图经》曰:紫石英,生太山山谷,今岭南及会稽山中亦有之。谨按:《吴普本草》云:紫石英,生太山及会稽,欲令如削,紫色达头如樗蒲者。
陶隐居云:今第一用太山石,色重澈#14,下有根。次出雹零山,亦好。又有南城石,无根。又有青绵石,色亦重黑,不明彻。又有林邑石,腹裹必有一物如眼。吴兴石四面才有紫色,无光泽。会稽诸暨石,形色如石燕#15子。先时并杂用。今丸散家采择,惟太山最胜,余处者,可作丸酒饵。《仙经》不正用,而为俗方所重也。
《日华子》云:紫石英,治痈肿毒等,醋淬捣为末,生姜、米醋煎,傅之。摩亦得。
《衍义》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其色紫而不匀。张仲景治风热瘈疭及惊痫瘈疭风引汤: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石膏、乾姜、大黄、龙齿、牡蛎、甘草、滑石等分,混合□咀,以水一升,煎去三分,食后量多少温呷,不用滓,服之无不效者。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味甘,平。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生南山之阳山谷中。
禹锡云:按《蜀本》云:今义阳山甚有之,一本南阳山谷中也。
青石脂
味酸,平,无毒。主养肝胆气,明目,疗黄疸,泄痢肠#16澼,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气,不饥,延年。生齐区山及海崖。采无时。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温,无毒。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采无时。恶大黄,畏芫花。
《图经》曰: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苏恭云:济南太山不闻出者,惟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慈州吕乡县并有,及宜州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鲜腻者为胜,采无时。
《唐本》注云:此石济南太山不闻出者,今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及慈州吕乡县并有,色理鲜腻,宜州诸山亦有。此五石脂中,又有石骨,似骨,如玉坚润,服之力胜锺乳。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赤石脂,君,恶松脂,补五脏虚乏。
《千金翼》论曰:治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源以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羸,不能消於饮食,饮食入胃,则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终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方愈。
《斗门经》云:治小儿疳泻。用赤石脂杵#17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立差。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更妙。
《张仲景方》:治伤寒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槐#18花汤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姜一两,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为准,去滓,每滓#19七合,内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
《衍义》曰:赤石脂,今四方皆有,以舌试之,黏着者为佳。有人病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诸热药服及一斗上升,未甚效。后有人教服赤石脂、乾姜各一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终四剂,遂愈。
白石脂
味甘、酸,平,无毒。主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疽痈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长年。生太山之阴。采无时。得厚朴并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苓。
《图经》曰:白石脂,生太山之阴。苏恭云:出慈州诸山,泰山左侧,不闻有之。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采无时。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当依后条。今惟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
《药性论》云:白石脂,一名白符。恶马目毒公。味甘、辛。涩大肠。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於余处者。太山左侧不闻有之。
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
《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乾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暴乾,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子母秘录》:治小儿水痢,形赢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服与食。
绿青
味酸,寒,无毒。主益气,疗鼽音求鼻,止泄痢。生山之阴穴中,色青白。
陶隐居云:此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画工呼为碧青,呼空青作绿青,已#20反矣。
《唐本》注云: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
《衍义》曰:绿青,即石绿是也。其石黑绿色者佳,大者#21刻为物形,或作器用。又同硇砂,作吐风涎药,验则验矣,亦损心肺。
石中黄子
味甘,平,无毒。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此禹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出余粮处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黄子,非也。
《图经》曰:石中黄子,《本经》不载所生州土,云出禹余粮处处#22有之,今惟出河中府中条山谷内。旧说是余粮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今云其石形如面剂,紫黑色,石皮内黄色者,谓之中黄。两说小异。谨按: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黄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润湿不燥,打石,石有数十重,见之赤黄,溶溶如鸡子之在壳,得时即当饮之,不尔,便坚凝成石,不中服也。
《衍义》曰:石中黄子,此又字误也。子当作水,况当条目言未成余粮黄浊水,焉得却名之子也?若言未乾者,亦不得谓之子也。子字乃水字无疑。又曰:太一余粮者,则是兼石言之者也。今医家用石中黄,只石中乾者及细末者,即便是。若用禹余粮石,即用其壳故#23。故本条言一名石脑,须火烧醋淬。如此即是石中黄水为一等,石中黄为一等,太一余粮为一等,断无疑焉。
无名异
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出大食国。生於石上。状如黑石炭,蕃人以油炼如黳石,嚼之如肠。
《图经》曰:无名异,出大食国,生於石上。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墨石子。采无时。《本经》云:味甘,平。主金疮折伤内损,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疣,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又岭南人云:有石无名异,绝难得。有草无名异,彼人不甚贵重。岂《本经》说者为石,而今所有者为草乎?用时以醋磨涂傅所苦处。
禹锡云:按《日华子》云:无名异,无毒。
《衍义》曰:无名异,今《图经》曰:《本经》云,味甘,平。治金疮折伤,生肌肉。今云味咸,寒。消肿毒痈肿,与《本经》所说不同,疑别是一种。今详上文三十六字,未审今云字下,即不知是何处云也。
黄石脂
味苦,平,无毒。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久服轻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采无时。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
雷公云:凡使,须研如粉,用新汲水投於器中,搅不住手,了,倾作一盆。如此飞过三度。澄者去之,取飞过者,任入药中使用,服之不间多少,不得食卵味。
黑石脂
味咸,平,无毒。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澼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墨。出颖川阳城。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五石脂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各条,所以具载,今俗用赤石、白石二脂尔。
《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苓、大黄。
白青
味甘、咸、酸,平,无毒。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生豫章山谷。采无时。
陶隐居云:此医方不复用,市人亦无卖者,惟《仙经》三十六水方中时有须处。铜剑之法,具在《九元子卫》中。
《唐本》注云:陶所云,今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有如碧色,谓之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菩萨石
平,无毒。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痛,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蛇虫、蜂蜴、狼犬、毒箭等所伤,并末傅之,良。新补。见《日华子》。
《衍义》曰:菩萨石,出峨嵋山中,如水晶明彻,日中照出五色光,如峨嵋普贤菩萨圆光,因以名之。今医家鲜用。
婆娑石
主解一切药毒,瘴疫热闷头痛。生南海。胡人采得之,无斑点,有金星,磨成乳汁者为上。又有豆斑石,虽亦解毒,功力不及,复有鄂绿,有文理,磨点鸡热血,当化成水是也。此即俗谓之摩娑石。
《衍义》曰:婆娑石,今则转为摩娑石,如淡色石绿间微有金星者佳,磨之色如淡乳汁,其味淡。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於石上有黑斑点,无金星。
绿矾
凉,无毒。治喉痹,蚛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曰:文具附矾石条下。
柳絮矾
冷,无毒。消痰,治渴,润心肺。新补。见(日华子》。
《图经》:文具附矾石条下
扁青上音褊
味甘,平,无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久服轻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音殊提音持。采无时。
陶隐居云:《仙经》俗方都无用者。朱崖郡先属交州,在南海中,晋代省之。朱提郡今属宁州。
禹锡云:按吴氏云:扁青,神农、雷公:小寒,无毒。生蜀郡。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
金线矾
《广州志》云:生波斯国。味咸、酸、涩,有毒。主野鸡瘘痔,恶疮疥癣等疾。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波斯白矾
《广州记》云:出大秦国。其色白而莹净,内有棘针纹。味酸、涩,温,无毒。主赤白漏下,阴蚀泄痢,疮疥,解一切虫蛇等毒。去目赤暴肿,齿痛。火炼之良。恶牡砺。多入丹灶家,功力逾於河西石门者,近日文州诸番往往亦有,可用也。
古镜
味辛,无毒。主惊痫邪气,小儿诸恶。煮取汁和诸药煮服之。文字弥古者佳尔。
金浆
味辛,平,无毒。主长生神仙。久服肠中尽为金色也。
铁锈
主恶疮疥癣,和油涂之。蜘蛛虫等咬,和蒜磨傅之。此铁上衣也。铸生铁上者堪用。
铜盆
主熨霍乱。可盛灰厚二寸许,以炭火安其上,令微热,下以衣籍#24患者腹,渐渐熨之。腹中通热差。
黄银
银注中苏云:作器辟恶,瑞物也。按瑞物即黄银载於一《图经》。银瓮丹甑,非人所为,既堪为器,明非瑞物。今乌银辟恶,煮之,工人以为器物,养生者为器,以煮药。兼於庭中,高一丈,夜承得醴,投别器中,饮长年。今人作乌银以硫黄熏之,再宿,泻之出,即其银黑矣。此是假,非真也。
石黄
雄黄注中陶云:通名黄石。按石黄,今人敲取精明者为雄黄,外黑者为熏黄。主要疮,杀虫,熏疮疥虮虱,和诸药熏嗽。其武都雄黄,烧不臭。熏黄中者,烧则臭。以此分别之,苏云通名,未知是也。
玄黄石
味甘,平,温,无毒。主惊恐身热邪气,镇心。久服令人眼明,令人悦泽。出淄川北海山谷土中。如赤土,代赭之类。又有一名零陵,极细,研服之,如代赭。土人用以当朱,呼为赤石,恐是代赭之类也。人未用之。
石栏杆
味辛,平,无毒。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亦煮汁服,亦火烧投酒中服。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树,有眼、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石髓
味甘,温,无毒。主寒热中,羸瘦无颜色,积聚,心腹胀满,食饮不消,皮肤枯槁,小便数疾,癖块,腹内肠鸣,下痢,腰脚疼冷,男子绝阳,女子绝产,血气不调,令人肥健能食,合金疮。性拥,宜寒瘦人。生临海华盖山石窟。土人采取,澄淘如泥,作丸如弹子,有白有黄,弥佳矣。
玉膏
味甘,平,无毒。玉石。主延年神仙。卫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此则为膏之法。未试。玉石间水,饮之长生,令人体润,以玉投朱草汁中,化成醴,朱草瑞物,已出金水卷中。《十洲仙记》瀛洲有玉膏泉如酒,饮之数杯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有仙家似吴儿,虽仙境之事,有可凭者,故以引为证也。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二竟
#1色:晦明轩本此下有“画石上有青白腻文,入用妙也。黄滑石色似金,颗颗圆”二十一字。
#2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3钱:晦明轩本“钱」下有“匕”字。
#4丹:晦明轩本无此字。
#5图经曰:原作“日华子云”,据晦明轩本改。
#6亦:晦明轩本作“立”。
#7亦: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8正:晦明轩本作“三”。
#9空:晦明轩本“空」上有“腹中”二字。
#10乾:原作“石」,据晦明轩本改。
#11钦:晦明轩本作“恭”。
#12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3惊:晦明轩本“惊”下有“悸”字。
#14澈:原作“彻”,据晦明轩本改。下仿此。
#15燕:晦明轩本作“榴”。
#16肠: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7杵:原作“杆”,据晦明轩本改。
#18槐:晦明轩本作“桃”。
#19滓:晦明轩本作“饮”。
#20已:晦明轩本作“正”。
#21者:原作“也”,据晦明轩本改。
#22处处:晦明轩本“处”下不迭“处”字。
#23故:晦明轩本无“故”字。
#24籍:晦明轩本作“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