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脾虚实第二论 脉 方 灸法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陉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泻热汤,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玄参 大青各二两苦竹 叶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射干煎方#1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

半夏 母姜 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 各三两 细辛 五两白朮 杏仁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各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

若赤黑发如爪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末赤小豆和鸡子白傅之。

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实也。

泻热方:

大黄 麻黄 黄苓 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各三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内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黄泻热汤,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细切,水一升半别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苓 细辛 芒硝 各二两橘皮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 各三两 芍药 白朮 各四两 人参 桂心 各二两 石膏 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一升 桑根 白皮#2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 各一斤 地骨皮 乾姜 白朮 各八两 猪椒根皮二斤 乾地黄 芎藭 附子各五两 桂心 桔梗 各四两 大枣五十枚 甘草三两

右十四味,□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厚朴 麦糵 吴茱萸 白朮 各二两

右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温脾圆,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檗 大麦蘖 吴茱萸 桂心 乾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大黄 曲 黄连各一两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右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僻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

黄连 一两 禹余根 二两 白朮 乾姜 各三两 大麻子 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3分四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藭 各三两#4厚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 各二两白朮 五两 麦蘖一升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朮散,治脾遗俱虚冷方:

白朮 厚朴 人参 吴茱萸 茯苓 麦蘗 曲 芎藭 各三两

右八味,治下#5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平胃圆,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管、太仓,服建中汤及服此方:建中汤方见别卷。

杏仁 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葶苈 玄参 各二两 芎藭 桂心 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又方,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芎藭草 葶苈各一两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为末,蜜丸,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千金翼》有菖蒲、当归、乾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无杏仁。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管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僻,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大曲蘖丸,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长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蘗 曲 各一升 附子 乾姜 当归 人参各三两 赤石脂 一两桔梗 女萎 各二两昊茱萸 皂荚 各五两 蜀椒 二两半 乌梅五十枚

右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三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圆,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麦糵 各一升吴茱萸四两

右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三。

乾姜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乾姜 法曲 蜀椒 豉 大麦蘖各一升

右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6日三,以能食为度。

消食圆,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蘖 曲 各一升乾姜 乌梅 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蘖散,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麦蘖杏仁各五两

右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脾劳第三论方

论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於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半夏汤,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茯苓白朮杏仁各三两大枣二+枚竹叶切,一升橘皮芍药各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方:

猪膏三升宿姜汁,五升吴茱萸一升白朮一斤

右四味,捣茱萸、白朮等二味,细细下筛为散,内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肉极第四论方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凡风气藏於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於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裹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使良医#7妙药终不治也。

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痹风,风气藏於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

麻黄防己一作防风枳实细辛白朮各三两生姜附子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8石膏八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续命汤,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方: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藭桂心甘草黄苓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越婢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胜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方见别卷。

石南散,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铢薯蓣芍药一本作甘草天雄桃花一作桃仁甘菊花各一两黄耆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真珠十八铢石膏二两 升麻萎蕤各一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大黄耆酒,治肉极虚寒,为痹风,阴动伤寒,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9食,虚极所致方:

黄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泽泻茯苓柏子仁乾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三两#10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栝蒌根山茱萸半夏细辛白术黄苓各一两

右二十三味,□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痹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

独活茵芋黄苓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芎藭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竟

#1射干煎方:此方全文五十四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皮:“皮”下原衍“各”字,据影宋刻本删。

#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4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五两”。

#5治下: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6三方寸匕:影宋刻本作“五方寸匕”。

#7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桂心各二两:此五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饮:原作“欲”,据影宋刻本改。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