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三洞真经 > 洞真上清经 > 真诰
已校对

真诰

真诰卷之十九 金阙右卿司命蓬莱都水监梁国师贞白真人华阳隐居陶弘景造

翼真检第一

真诰叙录

真诰运题象第一,此卷并立辞表意,发咏畅旨,论冥数感对,自相俦会,分为四卷。

真诰甄命授第二,此卷并诠导行学,诫厉愆怠,兼晓谕分挺,炳发祸福,分为四卷。

真诰恊昌期第三,此卷并修行条领,服御节度,以会用为宜,随事显法。

真诰稽神枢第四,此卷并区贯山水,宣叙洞宅,测真仙位业,领理所阙,分为四卷。

真诰阐幽微第五,此卷并鬼神宫府,官司氏族,明形识不灭,善恶无遗,分为二卷。

真诰握真辅第六,此卷是三君在世自所记录,及书疏往来,非真诰之例,分为二卷。

真诰翼真检第七。此卷是摽明真绪,证质玄原,悉隐居所述,非真诰之例,分为二卷。

右真诰一蕴。其十六卷是真人所诰,四卷是在世记述。

仰寻道经上清上品,事极高真之业;佛经《妙法莲华》,理会一乘之致;仙书《庄子内篇》,义穷玄任之境。此三道足以包括万象,体具幽明,而并各二十卷者,当是璇玑七政,以齐八方故也。隐居所制《登真隐诀》,亦为七贯,今述此《真诰》,复成七日。五七之数,物理备矣。

夫真人之旨,不同世目,谨仰范纬候,取其义类,以三言为题。所以《庄》篇亦如此者,盖长桑公子之微言故也,俗儒观之,未解所以。

真诰者,真人口㖟之诰也。犹如佛经皆言佛说。而顾玄平谓为真迹,当言真人之手书迹也,亦可言真人之所行事迹也。若以手书为言,真人不得为隶字;若以事迹为目,则此迹不在真人尔。且书此之时,未得称真,既於义无旨,故不宜为号。

《南岳夫人传》载青箓文云:岁在甲子,朔日辛亥,先农飨旦,甲寅羽水,起安启年,经乃始传,得道之子,当修玉文。

谨推按晋历,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正月一日辛亥朔,历忌,可祀先农。四日甲寅羽水,正月中炁,羽即雨也。起者兴也,安者宁也,故迂隐其称耳,如此则兴宁二年正月,南真已降授杨君诸经也。今检真授中有年月最先者,唯三年乙丑岁六月二十一日定录所问,从此月日相次,稍有降事。

又按中侯夫人告云:令种竹北1宇,以致继嗣。又云:福和者,当有二子,盛德命世。寻此是简文为相王时,以无儿所请,於是李夫人生孝武及会稽王。福和应是李夫人私名也,于时犹在卑贱。孝武崩时,年三十五,则是壬戌年生,又在甲子前二岁,如此众真降杨已久矣。

又定录以乙丑年六月,喻书与长史云:曾得往年三月八日书,此亦应是癸亥、甲子年中也。

又按愕绿华以升平三年降,即是己未岁,又在甲子前五年。此降虽非杨君,杨君已知见而记之也。又按乙丑岁,安妃谓杨君曰:复二十二年,明君将乘云驾龙,北朝上清,则应以太元十一年丙戌去世,如此二十许载、辞事不少,今之所存,略有数年,寻检首尾,百不遗一。

又按众真未降杨之前,已令华侨通传音意於长史,华既漏妄被黜,故复使杨令授,而华时文迹都不出世。

又按二许虽玄挺高秀,而质挠世迹,故未得接真。今所授之事,多是为许立辞,悉杨授旨,疏以未许尔,唯安妃数条是杨自所记录。今人见题目云某日某月某君㖟许长史及掾某,皆谓是二许亲承音旨,殊不然也。今有二许书者,并是别写杨所示者耳。

又按掾自记云:泰和三年行某道。二录是二年受,自三年后,无复有䟽。长史正书既不工,所缮写盖少。今一事乃有两三本,皆是二许重写,悉无异同,然杨诸书记都无重本。明知唯在掾间者,于今颇存,而杨间自有,杳然莫测,自杨去后六七年中,长史间迹亦悉不显。又按今所诠综年月,唯乙丑岁事最多,其丙寅、丁卯各数条而已。且第一卷犹可领略次第,其余卷日月前后参差,不尽得序。

又按凡所注日月某受,多不书年,今正率其先后,以为次第,事有断绝,亦不必皆得。又本无年月,及不注某受者,并不可知,依先阙之。

又按真授说余人好恶者,皆是长史因杨请问,故各有所答,并密在许间,于时其人未必悉知。

又按并衿接景阳安,亦灼然显说,凡所兴有待无待诸诗,及辞喻讽旨,皆是云林应降嫔,仙侯事义并亦表著。而南真自是训授之师,紫微则下教之匠,并不关俦结之例,但中候昭灵亦似别有所在,既事未一时,故不正的的耳。其余男真或陪从所引,或职司所任,至如二君最为领据之主,今人读此辞事,若不悟斯理者,永不领其旨,故略摽大意,宜共密之。

又按二许应修经业,既未得接真,无由见经,故南真先以授杨,然后使传,传则成师。所以长史与右英书云:南真哀矜,去春使经师见授洞房云云。而二许以世典为隔,未崇礼敬,杨亦不敢自处,既违真科,故告云受经,则师乃耻之耶。然则南真是玄中之师,故杨及长史皆谓为玄师。又云疾者当启告於玄师,不尔不差,而长史与右英及众真书亦称惶恐言者,此同於师仪尔,实非师也。

又按杨书中有草行,多儳黵者,皆是受旨时书,既忽遽贵略,后更追忆前语,随复增损之也。有谨正好书者,是更复重起,以示长史耳。

又按三君手书,今既不摹,则混写无由分别,故各注条下,若有未见真手,不知是何君书者,注云某书,又有四五异手书,未辨为同时使写,为后人更写,既无姓名,不证真伪,今并撰录,注其条下,以甲乙丙丁各甄别之。

又按书字中有异手增损儳改,多是许丞及丞子所为,或招引名称,或取会当时,并多浮妄,而顾皆不能辨,从而取之。今既非摹书,恐渐致乱,或并随字注铭。若是真手自治,不复显别。

又按三君手迹,杨君书最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细,大较虽祖效郄法,笔力规矩,并於二王。而名不显者,当以地微,兼为二王所抑故也。掾书乃是学杨,而字体劲利,偏善写经画符,与杨相似,郁勃锋势,迨非人功所逮。长史章草乃能,而正书古拙,符又不巧,故不写经也。隐居昔见张道恩善别法书,叹其神识,今睹三君迹,一字一画,便望影悬,了自思非智艺所及,特天假此监,令有以显悟尔。

又按三君手书,作字有异今世者,有龟龙虚华显服写辞阙关之例,三君同尔。其杨飞掾飞、杨我掾我、杨灵长史灵掾灵、杨真长史真、杨师掾师、杨恶,长史恶,此其自相为异者。又鬼魔字皆作摩,净洁皆作盛洁,盛贮皆作请贮。凡大略如此,亦不可备记。恐后人以世手传写,必随世改动,故摽示其例,令相承谨按尔。此诸同异,悉已具载在《登真隐诀》中。

又按三君书字,有不得体者,於理乃应治易,要宜全其本迹,不可从实闇改,则浇流散乱,不复固真,今并各朱郭疑字,而注其下。

又按三君多书荆州白笺,岁月积久,或首尾零落,或鱼烂缺失,前人糊㩉,不能悉相连补,并先抄取书字,因毁除碎败所缺之处,非复真手,虽他人充题,事由先言,今并从实缀录,不复分析。

又按三君书有全卷者,唯道授二许写,《酆都宫记》是杨及掾书,并有首尾完具,事亦相类。其余或五纸三纸,一纸一片,悉后人糊连相随,非本家次比。今并挑扷,取其年月事类相贯,不复依如先卷。

又按众真辞旨2,皆有义趣,或诗或戒,互相酬配。而顾所撰真迹,枝分类别各为部卷,致语用乖越,不复可领。今并还依本事,并日月纸墨相承贯者,以为诠次。

又按起居、宝神,及明堂、梦祝,述叙诸法,十有余条,乃多是抄经,而无正首尾,犹如日芒、日象、玄白、服雾之属。而顾独不撰用,致令遗逸。今并诠录,各从其例。

又按有未见真本,复不测有无流传,所记舛驳不类者,未敢便顿省除,皆且注所疑之意,各於条下。

又按所载洞宫及诸山仙人氏族,并欲以外书详注出其根宗,恐大致显泄,仰忤冥轨,唯有异同疑昧者,略摽言之,其酆宫鬼官,乃可随宜显说。

又按此书所起,以真降为先,然后众事继述,真降之显,在乎九华,而顾撰最致末卷。

又先生事迹,未近真阶,尚不宜预在此部,而顾遂载王右军父子书传,并於事为非。今以安记第一,省除许传,别充外书神仙之例。唯先生成仙之后与弟书一篇,留在下卷。

又长史书即是问华阳事,华阳事仍是答长史书,强分为两部,於事相失。今依旨还为贯次。又顾所记二许年月,殊自违僻。今谨依真㖟检求,又以许家谱参校,注名异同,在此卷后。

又按三君书迹,有非疏真㖟,或写世间典籍,兼自记梦事,及相闻尺牍,皆不宜杂在真诰品中。既宝重笔墨,今并撰录,共为第六一卷。顾所遗者复有数条,亦依例载上。

又真诰中凡有紫书大字者,皆隐居别抄取三君手书,经中杂事各相配类,共为证明,诸经既非聊尔可见,便於例致隔,今同出在此,则易得寻究。

又此六篇中有朱书细字者,悉隐居所注,以为志别。其墨书细字,犹是本文。

真经始末

伏寻上清真经出世之源,始於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㖟四十余卷,多杨书。琅琊王即简文帝在东府为相王时也。长史、掾立宅在小茅后雷平山西北。掾於宅治写修用,以泰和五年隐化,长史以泰元元年又去。掾子黄民,时年十七,乃收集所写经符秘箓历岁。于时亦有数卷散出,在诸亲通间,今句容所得者是也。

元兴三年,京畿纷乱,黄民乃奉经入剡,长史父昔为剡县令,甚有德惠,长史大兄亦又在剡居,是故投憩焉。为东阐马朗家所供养。朗一名温公。朗同堂弟名罕,共相周给。时人咸知许先生得道,又祖父亦有名称,多加宗敬。钱塘杜道鞠,即居士京产之父。道业富盛,数相招致。于时诸人并未知寻阅经法,止禀奉而已。

至义熙3中,鲁国孔默崇信道教,为晋安太守,罢职还至钱塘,闻有许郎先人得道,经书具存,乃往诣许。许不与相见,孔膝行稽颡,积有旬月,兼献奉殷勤,用情甚至,许不获已,始乃传之。孔仍令晋安郡吏王兴缮写。兴善有心,尚又能书画,故以委之。孔还都,唯宝录而已,竟未修用。元嘉中,复为广州刺史。及亡后,其子熙先,休先,才学敏赡,窃取看览。见《大洞真经》说云:诵之万遍,则能得仙。大致讥诮,殊谓不然,以为仙道必须丹药炼形乃可超举,岂有空积声咏以致羽服、兼有诸道人助毁其法,或谓不宜蓄此,因一时焚荡,无复孑遗。此当是冥意不欲使流传於外世故也。后熙先等复与范晔同谋,被诛也。王兴先为孔写,辄复私缮一通。后将还东修学,始济浙江,便遇风沦漂,唯有黄庭一篇得存。兴乃自加切责,仍住剡山,稍就读诵,山灵即火烧其屋,又於露坛研咏,俄顷骤雨,纸墨沾坏,遍数遂不得毕。兴深知罪谴,杜绝人伦,唯书历日,贸粮以续炁命。其子道泰,为晋安船官督,资产丰富,数来拜献,兼以二奴奉给,兴一无留纳,而终乎剡山。於是孔、王所写真经二本,前后皆灭,遂不行世。此当是兴先不师受,妄窃写用,所致如此也。

复有王灵期者,才思绮拔,志规敷道,见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深所忿嫉。於是诣许丞求受上经,丞不相允。王冻露霜雪,几至性命,许感其诚到,遂复授之。王得经欣跃,退还寻究,知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难以显泄,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依王魏诸传题目,张开造制,以备其录,并增重诡信,崇贵其道,凡五十余篇。趋竞之徒,闻其丰博,互来宗禀,传写既广,枝叶蘩杂,新旧浑淆,未易甄别,自非已见真经,实难证辨。其点缀手本,颇有漏出,即今犹存。又朱先生僧摽,学增褚公伯玉,语云:天下才情人故自绝群,吾与王灵期同船发都,至顿破岗䇐竟,便已作得两卷上经,实自可讶。自灵期已前,上经已往往舛杂。弘农杨洗隆,安和四年庚子岁,於海陵再遇隐盟上经二十余篇,有数卷非真。其云寻经已来一十二年,此则杨君去后便以动作,故灵宝经中得取以相糅,非都是灵期造制,但所造制者自多耳。今世中相传流布,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但江外尚未多尔。此当是道法应宣,而真妙不可广布,故令王造行此意也。王既独擅新奇,举世崇奉,遂托云真授,非复先本。许见卷袠华广,诡信丰厚,门徒殷盛,金帛充积,亦复莫测其然,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於是合迹俱宣,同声相赞,故致许王齐辔,真伪比踪,承流向风,千里而至。后又有菜买者,亦从许受得此十数卷,颇兼真本,分张传受,其迹不复具存。菜买善行下道之教,於上经不甚流传也。马朗既见许所传王经卷目增多,复欲更受,营理诡信,克日当度,忽梦见有一玉椀从天来下,坠地破碎,觉而发疑,云此经当在天为宝,下地不复堪用,於是便停。论马朗虽不修学,而宝奉精至,梦既不凡,解之又善,亦应是得道人。

元嘉六年,许丞欲移归钱塘,乃封其先真经一厨子,且付马朗净室之中,语朗云:此经并是先灵之迹,唯须我自来取,纵有书信,慎勿与之。乃分持经传及杂书十数卷自随,来至杜家。停数月,疾患,虑恐不差,遣人取经。朗既惜书,兼执先旨,近亲受教敕,岂敢轻付,遂不与信我。而许便过世,所赍者因留杜间,即今世上诸经书悉是也。许丞长子荣弟,迎丧还乡,服阕后上剡,就马求经。马善料理,不与其经,许既慙戢,不复苦索,仍停剡住。因又以灵期之经,教授唱言,并写真本,又皆注经后云:某年某月某真人授许远游。于时世人多知先生服食入山得道,而不究长史父子事迹故也。人亦初无疑悟者。经涉数年中,唯就马得两三卷真经,颇亦宣泄。今王惠朗诸人所得者是也。元嘉十二年仍於剡亡,因葬白山。荣弟在剡,大纵淫侈,都不以经学为意,所以何公在马家,快得寻写。马朗、马罕敬事经宝,有过君父,恒使有心奴子二人,一名白首,一名平头。常侍直香火,洒扫拂拭。每有神光灵炁见於室宇,朗妻颇能通见,云数有青衣玉女,空中去来,状如飞鸟。马家遂致富盛,盗产巨万,年老命终。朗子洪、洪弟真、罕子智等,犹共遵向。末年事佛,乃弛废之尔。此当是经运应出所致也。

山阴何道敬,志向专素,颇工书画,少游剡山,为马家所供侍,经书法事,皆以委之。见此符迹炳焕,异於世文,以元嘉十一年稍就摹写。马罕既在别宅,兼令何为起数篇,所以二录合本,仍留罕间。何后多换取真书,出还剡东墅青坛山住,乃记说真经之事,可有两三纸。但何性鄙滞,不能精修高业,后多致散失,犹余数卷,今在其女弟子始丰后堂山张玉景间。何常以彭素为事,质又野朴。顾居士闻其得经,故往诣寻请,正遇见荷锄外还,顾谓是奴仆,因问何公在否,何答不知,於是还里,永不相见。顾留停累日,谓苦备至,遂不接之。时人咸以何鄙耻不除,而失知人之会也。何既分将经去,又泄说其意,马朗忿恨,乃洋铜灌厨籥,约敕家人,不得复开。大明七年,三吴饥馑,剡县得熟。楼居士惠明者,先以在剡,乃复携女师盐官钟义山眷属数人,就食此境。楼既善於章符,五行宿命,亦皆开解,马洪又复宗事,出入堂静,备覩经厨。先已见何所记,意甚贪乐,而有鐍严固,观览无方。景和元年乃出都,令嘉兴殳季真启敕封取。景和既猖狂,楼谓上经不可出世,乃料简取真经、真传及杂㖟十余篇,乃留置钟间,唯以豁落符及真㖟二十许小篇,并何公所摹二录等,将至都。殳即以呈景和,於华林暂开,仍以付后堂道士。泰4始初,殳乃启将出私解5

陆修静南下立崇虚馆,又取在馆,陆亡随还庐山。徐叔摽后将下都,及徐亡,仍在陆兄子瓌文间。此中有三君所书真受,后人糊连装㩉,分为二十四篇。建元三年,敕董仲民往庐山营功德,董欲求神异,徐因分杨书一篇为两篇与董,还上高帝,高帝以付五经典书戴庆,戴庆出外,仍将自随。徐因亡后,弟子李果之又取一篇及豁以去,所余惟二十一篇,悉以还封昭台也。

楼从都还,仍住剡,就钟求先所留真经,钟不以还之,乃就起写,久久方得数篇,既与马洪为恨,移归东阳长山,马后遂来潜取,而误得他经。楼中时似复有所零落,今犹应一两篇在。其二卷已还封昭台。

真诰卷之十九竟

1.“北”,原误作“比”。

2.“旨”,原误作“百”。

3.“义熙”,原误作“义义”。

4.“泰”字原误作“秦”。

5.“解”字疑当作“廨”。

 

真诰卷之二十 金阙右卿司命蓬莱都水监梁国师贞白真人华阳隐居陶弘景造

翼真检第二

孔璪贱时,杜居士京产将诸经书,往剡南墅大墟住,始与顾欢、戚景玄、朱僧摽等数人,共相料视。顾先已写在楼间经,粗识真书,於是分别选出。凡有经传四五卷,真㖟七八篇,今犹在杜家。其经三真并真㖟,已还封昭台。宋大明末,有戴法兴兄延兴作剡县,亦好道,及吴兴天目山诸玄秀,并颇得写杜经。楼从弟道济,及法真,钟兴女傅光,并得写楼钟间经,亦互相通涉,虽各摹符,而殊多粗略,唯加意润色,滑泽取好,了无复规矩锋势,写经又多浮谬。至庚午岁,隐居入东阳,道诸晚学者,渐效为精。山阴潘文盛,钱塘杜高士、义兴蒋弘素、句容许灵真,并是能者,时人今知摹二王法书,而永不悟摹真经。经正起隐居手尔,亦不必皆须郭填,但一笔就画势力,殆不异真,至於符无大小,故宜皆应郭填也。1始四年,终於剡,移还始宁岹山。马智晚为众僧所说,改事佛法,悉以道经数十卷,送与钟,皆是何公先为其父写者,亦有王灵期杂经,唯四五篇并真㖟,六七篇是真手,不关楼所得者。其经二卷,此真㖟等,悉已还封昭台。钟亡后所余亡,应在兄女及戚景玄处。

昔有陈雷者,东阳人,是许长史门附,谨敬有心,长史常使典看经书,颇加训授,其亦换有所写,兼得长史自步七元星图。长史去后,因还东阳。义熙十三年,与东阳太守任城魏欣之兄子,二人共合丹,丹成,三人前后服,服皆有神异,托迹暂死,化遁而去。雷有孙名某,号为长乐,今居永康横江桥北。菁山道士樊仙亦颇就得所写经书,但步图犹在其处,今所服用,即是其本。

自此前凡诸经书在处者,其篇数并别有目录。若止零牒一两篇者,今复显题卷目如后:

杨书《灵宝五符》一卷,本在句容葛粲间。泰始某年,葛以示陆先生。陆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不欲复显出奇迹,因以绢物与葛请取,甚加隐闭。顾公闻而苦求一看,遂不令见,唯以传东阳孙游岳,及女弟子梅令文。陆亡,亦随还庐山。徐叔摽后将出,徐亡,乃在陆瓌文间。已还封昭台。

杨书《王君传》一卷,本在句容葛永真间,中又在王文清家,后属茅山道士葛景仙。已还封昭台。

掾书《飞步经》一卷,本在句容严虬家。大明七年,饥荒少粮,其里王文清以钱食与严,求得之,因在王家。已还封昭台。

掾书西岳公禁山符,杨书中黄制虎豹符,凡二短卷,本上虞吴昙拔所得许丞一瓠𤬛杂道书,吴以此二卷与褚先生伯玉,伯玉居南霍,游行诸山,恒带自随。褚亡,留在弟子朱僧摽间,后褚弟五弟之孙名仲俨,又就朱取之。已还封昭台。吴昙拔者,上虞且靡人,颇有才致,初为道士,许丞以一瓠𤬛书,皆三君小小要用杂诀,以与之,其后事佛出家,悉分散乞人都尽,后又罢佛还俗,遂留宕而终,诸书诀并未测所在。

掾书太素五神二十四神,并回元隐道经一卷,及八素阴阳歌一卷,并东阳章灵民先出都遇得之。章于时未识真书,唯言是道家常经而已,归东阳以示顾。顾不即向道,仍留之,分回元为二卷。章后既知,方就求得,今在章间,其二景歌一卷,章已与孙公。已还封昭台。章云于时又有曲素、金真、金华等数卷,鱼烂穿坏,既未悟其真手,不知㩉录,惟写取文字而已,经本悉埋藏之也。

掾书所佩列纪黄素书一短卷,本许丞以与弟子苏道会,道会以授上虞何法仁,法仁以传朱僧摽,僧摽以奉钟法师,楼居士见而求取,今犹应在楼间。

掾抄魏传中《黄庭经》,并复真授数纸,先在剡山王惠朗间,王亡后,今应是其女弟子及同学章灵民处。

永兴有一姓解家者,昔亦经供养许郎,又得小小杂书,后菁山女道士樊妙罗,因缘得其杨书酆宫事一卷。樊亡,在其女弟子沈偶间,沈又以与四明山孔总。已还封昭台。解家所余,今绝踪迹。又闻山阴及钱塘数家,皆有古经,恐脱杂真书,从来遂未获寻捡,想好学挺分之子,可殷勤求之,脱有所得见,使一睹则琼砾辨矣。又魏夫人小息还为会稽时,携夫人中箱法衣,并有经书,自随供养,后仍留山阴,于今尚在,未获寻求之。

真胄世谱 此是今日伸述,故可称真胄。

谨按许长史六世祖名光,字少张,即司徒许敬之第五子也。灵帝时,兄训及训子相,并傥附阉人贵盛,光惧患及,以中平二年乙丑岁来渡江,居丹阳之句容县都乡吉杨里。后值吴初,事为光禄勳,今许光禄墓是也。则肇时犹居汝南平舆。顾云句容子阿,谬矣。

《真诰》云:长史七世祖肇,字子阿,有振惠之功。今检谱,七世祖名敬,字鸿卿,后汉安帝时为光禄,顺帝永建元年拜司徒,名字与《真诰》不同,未详所以舛异。安帝永初二年三年大饥,斗米二千文,人相食。若所救活四百八人,必应在此时也。应邵《汉官仪》载崔瑗表云:许敬年且百岁,犹居相位。如此非唯阴德远流后胤,交目2阳功著世,所以年永身安,位至台鼎,子训孙相,并为三公,光来过江,奕世丕承,遂至神仙。蜀司徒许靖,字文休,是长史六世族祖。汉征士许劭,字子将,是五世族祖。吴丞相许晏,字孝然,四世族祖。并同承十一世祖,光武时许交州,后交相子,名圣卿。许姓本出炎帝时姜氏,至周武王封许叔於许,今豫州许昌也,至周敬王十五年,为郑所灭,徙居山阳昌邑,因国为姓,至交州乃移於汝南平与也。

敬父名旉,公府掾。

敬第五子名光,字少张,尚书郎鉅鹿太守少府卿。过江,值吴初为光禄勋。妻戴氏,同葬今句容安成里。墓为剏造之始,县人传呼云许光禄墓,今坟碑显然,并甲向。

光第二子名阙,字季优,有才学,吴尚书郎长水校尉。妻戴氏,同葬墓次。

阙第三子名休,字文烈,优游道素,高尚其气,州辟别驾不就。前妻晋陵华氏,后妻同县葛氏,侍中葛相女,同葬墓次。

休长子名尚,字元甫,有才学令闻,吴凤凰三年为中书郎,年五十亡。妻同郡陶氏,即荆州刺史陶濬女,同葬墓次。

尚第二子名副,字仲先,庶生,即长史之父也。淳和美懿,州郡所称,为晋元帝安东参军,又征北参军,带下邳太守。后为宁朔将军,与孔坦讨沈充,封西城县侯,出为剡令,有风化,与谢弈兄弟周旋。值苏峻乱,又携亲族往剡,事平还拜奉车都尉,年七十七亡。前妻晋陵华氏,名转,御吏中丞华琦妹也。后妻应氏,名来子,竟陵太守应彦徽女,同葬县北大墓也。

副有八男,第一奋,一名守,字孝方,庶生,有文武才望,出继叔父朝,为何次道参军,后为所后弟夷吾所譛,康帝诛之,年三十六。妻王氏,墓葬县北大墓。有曾孙荟之,位至三府。

第二炤,字行明,正生,承嫡袭封,通济有当世局度,亦为何次道参军,南台侍御史,淮陵太守,年七十一亡。妻游氏,别葬县东合留村。

第三群,字太和,正生,明爽有才干,为虞谭参军,年四十四亡。妻历阳邵氏,同葬县北大墓。

第四迈,即先生也。

第五某,即长史也,并同正生,别记在后。

第六茂玄,庶生,早亡。母姓陈也。

第七礭,字义玄,小名嗣伯,庶生,母姓朱也。出后伯父捷,梗槩有大度,好学,出为桓温扬州从事,谢安卫军参军,随谢玄讨符坚有功,封都乡侯,尚书苍部驾部郎、正员郎通直常侍。后患风不能言,隆安二年亡,年七十。妻宣城纪氏,同葬县北大墓。

第八灵宝,庶生,早亡。母亦姓陈。

副有四女。长女名姜,正生,早亡。第二女名娥皇,正生,出适同郡建康令黄演。第三女名修容,庶生,母姓张,出适安固令晋陵弘升。第四女名晖容,与礭同生,出适同郡纪诠也。

副弟名朝,字杨先,勇猛以气侠闻,历为襄阳、新野、南阳、浔阳太守,后与甘卓谋讨王敦,事觉,卓死,朝自裁,年五十三。还葬县北大墓,妻葛悌女,抱扑姊也。初养奋,后自生夷吾高子,并又亡,无后。

先生名迈,字叔玄,小名映,清虚怀道,遐栖世外,故自改名远游。与王右军父子周旋,子猷乃修在三之敬。按手书授六甲阴阳符云:永昌元年年二十三岁。则是永康元年庚申岁生也。而谱云:永和四年秋,绝迹於临安西山,年四十八。此则永宁元年辛酉生,为少一年,今以自记为正,绝迹时年四十九矣。娶吴郡孙宏字彦达女,即骠骑秀之孙,既离好,无子归宗。先生得道事迹在第二卷中,定录所喻被试事,已具载焉。

长史名谧,字思玄,一名穆。正生,少知名儒雅,清素博学,有才章,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与时贤多所俦结。少仕郡主簿功曹史,王导、蔡谟、临川辟从事,不赴。选补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入为尚书郎,郡中正,护军长史,给事中,散骑常侍。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密授教记,遵行上道,挺分所得,乃为上清真人。爵登侯伯,位编卿司,治仙佐治,助圣牧民。按泰和二年丁卯岁司命所告云:丙子年当去,时年七十二。此则永兴二年乙丑生,太元元年去也。而谱云:孝武宁康元年去世,年七十一。此为泰安二年癸亥生,为多二年,今以真为正。顾云宁康元年七十二,又非也。

妻同郡陶威女,名科斗,兴宁中亡,即入易迁宫受学。同葬县西北二里旧墓。

长史三男一女,长男名甽,小名揆,庶生,郡公曹,妻刘氏。少子名凤游,郡主簿。凤游子道伏,字明之。明之少子静泰,字元宝,为海平县令。久居会稽禹井山,颇遵承家法,传受经书,皆摹写而已。静泰妻同郡葛氏。唯有一子名灵真,戊午生,今犹在会稽,亦敦尚道业,善能符书。自长史后,唯有此六世孙一人而已。

中男名联,字元晖,少名虎牙,正生,敦厚信向。郡主簿功曹。谢安为护军,又引为功曹,除永康令,卫尉丞,晋康太守,不之官,又为辅国司马。安帝元兴三年於家去世,年六十八,则成帝咸康三年丁酉岁生也。顾云咸和三年生,亦大谬。妻晋陵华琦孙,名子容。同葬江乘界新安里中。子赤孙,字玄真,笃实和隐,郡主簿功曹,年七十四亡。有四子及孙,并早亡,今无后也。

小男名翙,字道翔,小名玉斧,正生。幼有珪璋摽挺,长史器异之,郡举上计掾主簿,并不赴。清秀莹洁,糠粃尘务,居雷平山下,修业勤精,恒愿早游洞室,不欲火停人世,遂诣北洞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原馆中,常去来四平方台。故《真诰》云:幽人在世时,心常乐居焉。又杨君与长史书亦云:不审方隅山中幽人,为己设坐於易迁户中未,亡后十六年,当度往东华,受书为上清仙公,上相帝晨。谱云年三十,而不记去岁。按二录,泰和二年丁卯,时年二十七,则是咸宁七年辛卯生也。顾云咸和六年生,又云司徒辟掾,皆为非实。自泰和三年已后,无复踪迹,依谱年三十,即是庚午年去世。又《真诰》云从张镇南之夜解,而未审张解之法。《耆老传》云:掾乃在北洞北石坛上,烧香礼拜,因伏而不起,明旦视形如生。此坛今犹存历然,则是故求隐化,早绝世尘也,事别在第二卷中。妻建康令黄演女,即姑娥皇之子,名敬仪,生黄民,乃遣还家,后离绝,又出适宛陵令戴耆之长史。一女名素薰,庶生。出适越骑校尉晋陵华瑛子名广。

掾子黄民3,字玄文,升平五年辛酉生,时掾年二十一。仕郡主簿,察孝廉,司农丞,南蛮参军,临沮令,宋元嘉六年亡,年六十九。妻西阳令葛万安女。葛安是抱朴子第二兄孙也。

黄民长子荣第,一名预之,宋元嘉十二年亡,不知年几。有女名道育,隆安元年丁酉生,宋孝建元元年甲午岁,於剡任埭山亡。世谓之许大娘,卧尸石圹不殡。常有芳香之气。

黄民小子名庆,宋泰始五年己酉岁,亦於剡任埭山亡,不知年几。有女名神儿,一名琼辉,元嘉六年己巳生,齐永明四年丙寅岁亡。世谓许小娘,东关道士多有识者。

右所承长史后如此,今唯有揆玄孙灵真而已。

杨君名羲,成帝咸和五年庚寅岁九月生,本似是吴人,来居句容,真降时犹有母及弟。君为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工书画。少好学读书,该涉经史,性渊懿沉厚。幼有通灵之鉴,与先生、长史年并悬殊,而早结神明之交。长史荐之相王,用为公府舍人,自随简文登极后,不复见有迹出。顾云是简文师,或云博士。杨乃小简文十岁,皆恐非实也。按《真诰》云,应以太元十一年丙戌去。又云:苦不奈风火,可修剑解之道,作告终之术。如此恐以早逝,不必丙戌也。得真职任,略如九华所言,当辅佐东华,为司命之任,董司吴越神灵人鬼,一皆关摄之。杨先以永和五年己酉岁,受中黄制虎豹符,六年庚戌又就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时年二十一。兴宁三年乙丑岁众真降㖟,年三十六。真降之所无正定处,或在京都,或在家舍,或在山馆,山馆犹是雷平山许长史廨,杨恒数来就掾,非自山居也。

右杨君事大略如此,须传出更记。

按《真诰》中,有云凤巢高木,素衣衫然者,配况长史名也;曾参出田云云者,离合长史字也;许仙侯、许卿者,得真位也;给事、常侍者,在世官也。

有云许朝者,即长史叔南阳也。

有云寅兽白齿者,是虎牙也。亦直云寅兽者,亦云寅客,亦云许虎许牙也。许主簿者,牙位也,华新妇者,牙妻也。似云名厚,即所谓许厚。华侯华书吏者,牙妇弟也。

有云琼刃者,譬训掾小名也。即青录所载若锋者矣。企望人飞云云者,即离合掾官名也。

有云许㹠子,似是揆小名也。

有云易迁夫人及斗者,即掾母陶科也。

有云勿忧嗣伯之诡者,即长史弟4小名也。

有云来子虽善於尔者,即长史后母也。

有云当奈张者何者,即长史父妾也。

有云黄娥者,即长史娥5,掾妇母也,出适黄家,故曰黄娥,本名娥皇。

有云演小子耳者,即娥皇婿黄演也。

有云赤孙者,即虎牙儿也。

登升者三人。先生、长史、掾也。

度世者五人。虎牙、黄民、荣弟、大娘、小娘。寻虎牙云遂得不死,过度壬辰,必是度世之限,其余无迹显出。黄民传奉经业,道育亡有异微,恐或预例其二人,亦可更在后世子孙,若必以七世为限,则灵真之子,寔钟斯庆。

长史妇陶威女,虽入易迁,恐此自承陶家福耳,不必关许氏五人之数也。

有云李东者,许家常所使祭酒,先生亦师之,家在曲阿东,受天师吉阳治左领神祭酒。

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侨初颇通神鬼,常梦共同飨醊,每尔辄静寐不觉,醒则醉吐狼藉,俗神恒使其举才用人,前后十数,若有稽违,便坐之为谴。侨忿患,遂入道,於鬼事得息,渐渐真仙来游,始亦止是梦,积年乃夜半形见裴清灵、周紫阳至,皆使通传旨意於长史,而侨性轻躁,多漏说冥旨,被责,仍以杨君代之。侨后为江城县令,家因居焉,今江乘诸华,皆其苗裔也。华与许氏有婚亲,故长史书与裴君,殷勤相请也。若如前篇中有保命所告,则侨被罪也,今世中《周紫阳传》,即是侨所造,故与《真诰》为相连也。

真诰卷之二十竟

1.“泰”字原误作“秦”。

2.“目”字当作“㠯”。

3.“黄民”,原误作“黄名”。

4.“弟”字原误作“第”。

5.“娥”字上当有“姊”或“妹”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