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原题顾欢)
经名:道德真经注疏。原题顾欢,疑系宋人所作。八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附录:敦煌S.4430号残抄本。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一
吴郡征士顾欢述
道可道#1
注:谓经衍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注:非自然长生之道。常道者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也。○疏:道以虚通为义,常以湛寂得名。所谓无极大道,众生正性也。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谓可称之法也。虽复称可道,宜随机惬当,而有声有说,非真常凝寂之道也。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辫,不可以思虑知,妙绝希夷,理穷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可道可说者,非常道也。
名可名,
注: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注: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者,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问,内虽昭昭,外如顽愚也。○疏:名者教也,前言可道,盛明於理,今言可名,次显於教,真理既绝於言象,至教亦超於声说。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异也。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无非有,不断不常,而义有抑扬,教存渐顿,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至论造极,处无可无不可。故《玉京经》云:无可无不可,思与希微通。无名,天地之始;注:无名者,谓道也。道无形故不可名。始者道吐气布化,出於虚无,为天地本始也。○王曰:道虽无名,要能吐气布化,出於虚无,与天地万物作於本始也。○疏:始,本也。虚无至道,陶甄万物,二仪三景,何莫由斯。故指此无名,为物之本,无名足可言说,明矣。·
有名,万物之母。
注: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疏:母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悲鞠养,有同母义。○顾曰:有名谓阴阳,无名谓常道,常道无体,故曰无名。阴阳有分,故曰有名。始者取其无先,母者取其有功。无先则本不可寻,有功则其理可说,谓阴阳含气禀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故谓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
注:妙,要也。言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大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化,名道赞叔,明是非也。○节解曰:谓守虚无也。○疏:妙,精微也。观,照察也。其,己也。言人常能无欲无为,至虚至静者,即能近鉴己身之妙道,远鉴至理之精微也。
常有欲,以观其激。
注:缴,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御曰: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2,反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疏:言人不能无为恬淡,观妙守真,妄起贪求,肆情染滞者,适见世境之有,未体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归趣。前明无名有名之优劣,此显有欲无欲之胜负。○张曰:上达之人,取舍情夷,清虚无欲,神情照察,得道之微妙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注: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之心也。异名者,所名各异也。无欲者长存,有欲者亡身。○疏:夫所观之境唯一,能观之智有殊,二观既其不同,缴妙所以名异。
同谓之玄。
注:玄者,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於天也。○疏: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原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又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玄之又玄,
注:天中复有天也。言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浊厚,则生贪淫也。○疏:有欲之人,唯滞於有,无欲之士,又滞於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於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於滞,亦乃不滞於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顾曰:虽同禀气於天,盖人有高卑,气有清浊,天弥高弥清,地逾卑逾浊。人禀得清气者,则为贤智,禀得浊气者,则为凡愚。贤智无欲,观见其妙。凡愚有欲,观见其缴,自然有此。
众妙之门。
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人能除情去欲,守於中和,是谓知道之门也。○疏:门,法门也。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双执,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此乃妙极精微,穷理尽性,岂唯群圣之户牖,抑亦众妙之法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注: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
注:有危亡也。○疏:天下者,世间之总名也,美,悦爱也。《上元经》云:诸天之下,诸地之上,其中人物,名日世间。言一切苍生,莫不耽滞诸尘,妄起美恶,违其心者,遂起僧嫌,名之为恶。顺其意者,必生爱染,名之为美。不知诸法即有即空,美恶既空,何憎何爱。故《庄子》云:毛墙丽姬,人之所美,鱼见之深入,乌见之高飞。又云: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以斯而验,岂有美恶哉。故知世间执美为美者,此即恶矣。○顾曰:一切众生,皆知耽美前境,五欲声色等诸尘为美,美之不息,必以身为患,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注: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注:人所争也。○疏:凡鄙之流,迷於真理,非但耽淫声色,抑亦贪着名誉,求名丧身,利己害物,不知名善举体虚妄,故下文云名与身孰亲。《庄子》云:为善无近名,又云其所矜惜,无非名善,是知矜名执善於理不臧,唯当忘善恶而居中,方会无为之致也。○罗曰:人之受形,皆智爱形而食名,其所食惜,无非名善。此善无善,不免诸苦,名虽称遂,何益於己。
有无相生,
注:见有而为无也。○疏:有无二名,相因而立,推穷理性,即体而空,既知有无相生,足明万法无实。○王曰:嗜欲为有心,清虚为无心。
难易相成,
注:见难而为易也。○疏:空心慧观,无易无难,分别执情,有难有易,是知难易二法相互而成。○王曰:抑性为难,从情则易,抑易从难则善,舍难从易则凶,凶悖外显,故曰相成。
长短相形,
注:见短而为长也。○疏:以长形长则无长,以短比短则无短。故曰长短相形而有也。○王曰:自是为长,非物为短,他亦自是而非彼。
高下相倾,
注:见高而为下。○疏:倾,夺也。夫有高即有下,无下即无高,何者?夫以尺比寸,尺即为高,以丈比尺,尺即为下。向者之高,今之成下,故知高下竟无定相,更相倾夺,所以皆空也。
音声相和,
注:上唱下必和也。○疏:夫宫商丝竹,相和而成,推求性相,即体皆空,以况万有,虚假亦然。
先后相随。
注:上行下必随。○疏: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名昔,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岂有今哉。既其无昔无今,何先何后,是知有先有后者,三时相随而竟无实体。○王曰:终始相逐,不相远离,如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善恶行於前,吉凶追其后。
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
注:以道治也。节解曰:谓自然也。○疏:圣人者体道契真之人也,亦言圣者正也,能自正己,兼能正他,故名为圣。即此圣人慈悲救物,持无为之妙法,治有欲之苍生。所治近,指上文能治,属在於下,仍前以发,故云是以圣人治,又言圣人寂而动,动而寂,寂而动,无为而能涉事。动而寂,处世不废无为,斯乃无为即为,为即无为,岂有市朝山谷之殊,拱默当涂之隔耶,故云处无为之事也。
行不言之教;
注:以身帅导之。○疏:妙体真源,绝於言象,虽复处寂而施化无方,岂唯真不乖应,抑亦语不妨默,既出处语默,其致一焉。端拱寂然,而言满天下,岂日杜口而称不言哉,故《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者则终日言而尽物。
万物作焉,
注:各自动作。
而不辞。
注:不辞谢而逆止也。○疏:万物者一切群生也。作,感动也。始,先也。圣人无心有感,斯应譬彼明镜,方兹虚谷,感而后应,不为物先,故《庄子》云:常和而不唱也。
生而不有,
注:元气生万物而不有也。
为而不恃,
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疏:恃,恰赖也。大圣虚怀,逗机利物,自他平等,物我兼忘,虽有大功,终不恃赖,忘其功也。
功成弗居。
注: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疏:覆载万物,功格天地,照烛苍生,光逾日月,而推功於物,不处其
德也。
夫唯不居,
注:夫唯功成,不居其位也。
是以不去。
注:福德常在,不去其身。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君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也。○疏:夫者语端,唯之言独,夫能造化天地,亭毒含灵,有大至功而推功於物者,其唯圣人乎。只为能志其功,而至功弥远,圣德斯在,是以不去。
不尚贤,
注:贤谓世俗之贤,辫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御曰: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兴。
使民不争;
注:不争功名,返自然也。○疏:非谓君王不尚贤人也,直是人行撝谦,先物后己,不自贵上而贱人也。而言不争者,若人人自贵而贱物,则浮竞互彰,各各退己而先人,则争忿自息,故不争也。
不贵难得之货,
注:言人君不御珍好宝,黄金弃於山,珠玉捐於渊。
使民不为盗;
注:上化清净,下无贵人。○节解曰:谓邪气不来,盗贼不入,行一握固,则邪气去也。○疏:难得之货,谓赵珠荆璧等物也。若使普天贵宝,则盗贼斯生,率土贱珍,则滥窃不起,故言不盗。
不见可欲,
注:放郑声,远佞人。○节解曰:谓无为也。
使心不乱。
注:不邪淫也。○节解曰:常存一也。○疏:可欲者,即世间色声等事,可贪求染爱之物也,而官不见
者,非涂耳谓以避地,妙体尘境虚幻,竟无可欲之法,推穷根尘,不合故也。既无可欲之境,故恣耳目之见闻,心恒虚寂,故言不乱也。故《西升经》云:譬如镜中影,可见不可取,又云: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前不争盗是别,今不见可欲是总,遣三业及一切法也,独显圣人虚怀利物。
是以圣人治,
注:说圣人治国与治身也。○节解曰:谓治身也
虚其心,实其腹,
注: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也。○御曰:心不为可欲所乱,则虚矣。○节解曰:虚其心,无邪思也。实其腹,闭气养精也。○郭曰:其恶改尽,诸善自生,怀道抱一,淳和内足,实其腹也。○疏:既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心境两忘,枚即心无心也。前既境幻,后又心虚虽复即心无心,而实有灵照,乃言妙体虚寂,而赴感无差,而德充於内,故言实其腹也。
弱其志,
注:和柔谦让,不处权强也。○御曰:心虚则志自弱也。○疏化既内懹实智,而外弘接物,处俗同尘,柔弱退已也。
强其骨。
注:爱精重气,满骨坚也。○御曰:腹实则自然骨强也。○顾曰:骨以含精,精散则骨弱,保精爱气,则其骨自强。○床化言圣人虽复外示和光,而内恒寂泊,欲明动不伤寂,应不离真,故言强其骨也。
常使心无知无欲。
注:反朴守淳也。○御曰:无争尚之知,绝贪求之欲也。○疏:知音分别之名,欲者贪求之目,言圣人常以空恵利益苍生,令倒置之徒,息分别之心,俗贪求之欲也。
使知者不敢为。
注:思虑深,不轻言。
为无为,
注:不造作,动循也方。
则无不治
注:德化淳,百姓安。○疏:前既舍欲得无欲,复恐无欲之人滞於空见,以无为道,而言不敢为者,即遣无欲也。恐执此不为,故继以不敢也。治,正也,行人但能先遣有欲,后遣无欲者,此则双遣二边,妙体一道,物我齐观,境智两忘,以斯为治,理无不正也。
道冲而用之,
注:冲,中也。道匿藏名誉其用在中也。一家云:道以冲和为用,故言冲也。○饰解曰:冲者一也,谓一在身中常行之也。
或不盈。
注:或,常也。道常谦虚不盈满,也。○饰解曰:谓守然也。○疏: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之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则以中为用也,而言官或不盈者,向一中之道,破二偏之孰,二偏既除,一中还遣。今恐执教之人,住於中一,自为满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义。
渊兮似万物之宗。
注:道渊深不可知也,似为万物之宗祖也。○疏:渊,止水也。以况圣人言,止水能鉴於人,圣智能照万法,故大匠取则於止水,众生宗极於圣人,而言似者,明无宗而宗,宗不定宗也。故《庄子》云:人莫鉴於流水而必鉴於止水,又云:止水为澄为渊,宗则大宗师之义。
挫其锐,
注:挫,止也。锐,进也。人欲锐情,进取功名,当挫止之,法道不自见也。
解其忿。
注:忿,结恨也。当念道无为以解释之。○节解曰:谓无患怒也。○疏:既重玄行足,自利道员,为物宗师,故此下明利他也。体知物境虚幻,令进求之人息於贪竞也。而言解忿者,忿,嗔怒也,解,释散也。夫忿慧生乎违顺,违顺起乎妄心,圣人达违顺之两空,体妄心之非有,故能诱导苍生,令归真实,释散其怀而无瞋痴也。
和其光,
注:言虽有独见之明,当如合昧,不当以烩乱人也。○节解曰:谓圣人为道常和神光也。○疏:光,智照也,言圣人智慧光明,与日月而齐照,而韬光晦逵,共凡智相和,圣德潜被,不耀於物,故下文云光而不耀。
同其尘。
注: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也。○疏:尘则色声等六尘也,犹如世间尘土,能点秽净物,声色等法,能污清行,故名为尘也。而言同者,夫圣人降世,晦迹应凡,既韬彼智光,亦混兹尘秽,声色无别,眼耳固同,处染不染,所以为异也。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缺注)
专气致柔,
注:专精闭气,使不散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
能如婴儿乎?
注: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节解曰:谓抱行元气不劳也。大道流布,若婴儿也。○御曰:能如婴儿者,无所分别也。专精,冲和之气所致。○张曰:以为专精,一也。气,气息也。致,得也。柔,和也。婴儿,绝知见也。夫气东而生,气散而死,人当专精爱气,得柔和之道,然后能内息分别,外绝知道,身不见身,其身亦灭,心不知心,其心亦寂,故曰能如婴儿。○疏:专,精也。气,道气也。政,得也。柔,和也。只为专精道气,致得柔和之理,故如婴儿之无欲也。
涤除玄览,
注:当洗其心,使清洁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
能无疵乎?
注:不淫邪也。○疏:涤,洗也。除,遣也。览,察也。疵,病也。涤荡六府,除遣五情,使神气虚玄,故能览察妙理,内外清夷,而无疵病也。然后身无所为,心无所取,不为有生,不为无灭,以此而用,岂有疵病。此明自利也。
爱民治国,
注:治身者爱气则神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无为乎?
注: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德施惠,无令下知也。○疏:前既自利道员,此下应须接物,接物之行,莫先治国爱民。知,分别智也。慈悲覆养是日爱民,布政行化名为治国。夫治国者须是淳朴,教以无为,杜彼奸邪,塞兹分别,如此则击壤之风斯及,结绳之政可追。下文云以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也。
明白四达,
注:言道明白如日月,四达满於天下,八极之外,故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彰布於十方,焕焕煌煌也。
能无知乎?
注:无有能知道满於天下者。○节解曰:四达为知八方也,闭心杜念,万世常存,子能行之,通於上皇。○疏:明以能照得名,白以洁素受称。四者四方,达者无碍,言圣人空慧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故略举四方,足明八极。且寂而能应,所以四达,应不乖寂,恒自无为也。○蔡曰:识身命财为四达,无知谓心无分别也。
天门开阖,
注:天门,谓北极紫微官。开阖,谓终始五际也。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也,阖谓呼吸也。○王曰:天有北极之星,在紫微之内官,内有五德之帝迭王,故门有开阖。阖则为否,开则为泰,故春则青帝门开,余门皆阖,三时皆然。终始五际,谓五德废兴,交代之时,时有开阖,代有否泰。圣人处之,常能守雌静,则不为终始倾动。治身天门谓鼻口之门,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修生行人,气息出入,无令耳闻,常能雌静,自得无为之道也。
能为雌乎?
注: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国应变,和而不唱也。○疏:河上公本作天地。夫天地开阖,谓劫运成坏也。言圣人混迹二仪之中,不为三灾所及,虽劫有废兴而心恒虚静,故《庄子》云: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也。
生之畜之,
注:道生万物,而畜养之。
生而不有,
注:道生万物,无所取有。○郭曰:氤氲合化,庶物从生,显仁藏用,即有为迹,功不归己,故曰不有。○疏:言圣人自利道员,利他德满,故能生化群品,畜养含灵,故下文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虽复陶铸万物,亭毒三才,妙体真空,故无苍生之可化。
为而不恃,
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疏:只为无苍生之可化,故施为利物,亦无恩造之可恃也。
长而不宰,
注:道长养万物,大不宰割,以为器用。○疏:宰,主也。圣人长养群生,实为化主,而忘功丧我,故云不宰。○顾曰:道则长而不宰,圣则宰而不割,成就一切,实为化主而忘功丧我,故云不宰。
是谓玄德。
注: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心如道也。○张曰:玄,深远也。德,上德也,叹此忘功圣人,冥於造化,可谓深远上德也。玄德亦天也,为而不恃,合天之,德也。○疏:玄言深远,德乃上德也,叹此忘功圣人,冥於造化,可谓深玄上德也。
三十幅共一毂,
注:古者车三十辐,法月之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奏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治国者,寡能总众,弱以扶强也。○严、顾等曰:古有作车象月之数,月有三十日,车有三十辐。夫月之悬天,流行不息,车之辗地,亦运载无停。是故古车以象月也。共一毂者,既三十日共一月,亦三十辐共一毂,欲明诸教虽多,同归一理。一理虽少,能总诸教。治国,论者众必宗寡,弱以扶强,故以一毂之寡,总诸辐之众。○疏:《周礼·考工记》云:三十辐象三十日,以成一月也。当其无者,箱毂内空也,故能运载苍生也。又车假名诸缘,和合而成,此车细拆推寻,遍体虚幻,况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也。
当其无,有车之用。
注: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舆中空虚,人得载其上。
涎坛以为器,
注:涎,和也。坛,土也。和土以为
食饮之器也。
当其无,有器之用。
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节解曰:谓古人为土器不烧炼,得水则败,为不成器也。子欲为道,不入室依时炼形者,则为俗人,必死也。○疏:《考工》云:涎,和也。填,粘也。和水土烧以成器,器中空无,故得盛受。况圣人心空,故能容物。○张曰:土有器性,和之以为器,人有道性,修之以成道。
凿户牖以为室,
注:谓作屋室也。
当其无,有室之用。
注:言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也。○疏:穿凿户牖,以为室屋,室中空无,故得居处。况圣人心空,故能容物。穿凿户牖,通人往来,况根窍虚通,故能用而无滞。车等三物,其义相类,所以重出者,车则动而不静,室则静而不动,器则亦动亦静,有此三异,故重出之。
故有之以为利,
注:物利於形,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消亡也。○节解曰:谓有道也。
无之以为用。
注:言虚空者,可用盛受於物也,故曰空虚无形而能制有形也。道者空虚也。○节解曰:谓圣人守一行自然,无所用也。○疏:无赖有以为利,有藉无以为用,二法相假,故成车等也。言圣人叉须有资空,以空导有,有无资导,心不偏溺,故成圣人之利用也。○顾曰:利,益也。毂中有轴,器中有食,室中有人,身中有神,皆为物致益,故曰有之以为利也。然则神之利身,无中之有,有亦不可见,故归乎无物。神为存生之利,虚为政神之用,明道非有非无,无能致用,有能利物,利物在有,致用在无。无谓清虚,有谓神明,而俗学未达,皆师老君全无为之道。道若全无,於物何益,今明道之为利,利在用形,无之为用,以虚容物故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一竟
#1本句原缺,据通行本补。
#2神:原作绅,当作神,据道藏本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改。
2-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二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二
吴郡征士顾欢述
五色令人目盲,
注: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不能视无色之色。○节解曰:非谓人之目盲,欲自有所见,但见玄黄之色,神明出入乘朱玉之笔,五色光耀,子则不见,是故目盲也。○疏:五色者谓青黄赤白黑也。言人不能内照真源,而外逐尘境,虽见异空之色,乃日非盲。不睹即色之空,与盲何别。
五音令人耳聋,
注: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也。○节解曰:非谓人之耳聋,欲自有所闻,但闻钟鼓之音,不闻神明之声,故曰耳袭也。○疏: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心耽丝竹,耳滞宫商,不能反听希声,故曰聋也。《庄子》云:非唯形体有聋盲,夫智亦有之也。○王曰:若滞者,淫声即伤神败正,既有恶声啼吟,即是聋也。○顾、什等曰:但闻嘈唠在耳,乃日不聋,不知声相即空,与聋何异。
五味令人口爽,
注:爽,亡也。嗜於五味则口妄言,失於道也。○疏:五味甘苦辛酸咸也。爽,差失也。耽贪嘐醴,咀嚼膻腥,不能味道谈玄,故言口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注:人精神好安静,若驰聘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节解曰:谓人死归土,家室相送,婚姻驰走,恍惚悲泣,藏於冢圹之中,送於野田之上,亲者狂,疏者哀,故曰若狂。○御曰:驰骋世务,耽着有为,如彼田猎之夫,唯求杀获,日以心斗,逐境奔驰,静而思之,是发狂病。○疏:驰骋犹走骤也,言田猎之夫,贪逐禽兽,快心放荡,有类狂人。倒置之徒,欲心逐境,速如骋驰,狂如田猎也。故《庄子》云: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等是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注:坊,伤也。难得之货,谓赵璧隋珠,珍贵金银珠玉等物,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疏:佳丽之物,贪着爱玩,为生死之因,於修道行中,大为妨碍。
是以圣人为腹,
注: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
不为目,
注:目不妄视,妄视则泄精於外也。○疏:是以,仍上文也。圣人即举圣戒,凡腹内也,目外也,怀道抱德,充满於内,故为腹也。内视无色,反听无声,诸根空净,不染尘境,故不为目也。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疏:去彼耳目之盲聋,取此为腹之实智。
宠辱若惊,
注:身宠亦惊,身辱亦惊。○御曰:操之则栗,合之则悲,未志宠辱,故皆惊也。○疏:宠是荣爱之名,辱是戮耻之称,若,如也,惊,恐也,言人得宠则逸豫喜欢,遭辱则怵惕忧志,故得宠心惊喜,遭辱心惊怖。喜怖虽异,为惊即同,故言若惊。然喜怖之情皆非真性,是以达者譬穷通於寒暑,比荣辱於傥来,死生不挠於神,有何贵贱之能惊也。
贵大患若身。
注: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息至身,故惊。○疏:贵谓爵位也,亦是自贵忘身也。谓烦恼老病等也。言凡夫但知矜贵此身,而恶大患,不知大息即是我身,多求资养,终归灭坏,故贵身即是贵患,恶患即是恶身,为贵与大息,俱以身为本也。○蔡曰:有身者执着我身,不能忘遣,为身愁苦,忧其勤劳,念其饥寒,即大息,故知执有生累,存身息起,贵我身者与贵大患不殊。故《西升经》云:身为恼本,痛痒寒温,大息之本,起乎存身。
何谓宠辱?
注:问何为宠,何为辱?宠者尊荣,辱者耻及身。还自问者,以晓示於人也。
宠为下,
注:宠辱为下贱。
得之若惊,
注: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也。
失之若惊。
注:失者,失宠处辱。惊者,恐祸重来。○节解曰:谓得道则万神皆来,鸣於腹中,与子相见言语,知身五神元气流驰,故曰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者,谓失气亡精,神不行而失一,则头白齿落而死,众人所哭,上屋呼魂,惊於天神,故曰失之若惊也。○疏:世情颠倒,以宠为上,慧心观照,足为鄙下,何者,为得宠心惊喜,失宠心惊怖,此两惊本由一宠,故足为下。
是谓宠辱若惊。
注: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御曰: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
何谓贵大患若身?
注:复还自问,何故畏大患至身。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注:吾所以有大息者,生吾有身,有身则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则遇祸患也。○疏:此答前问也。执着我身,不能忘遣,为身愁毒,即为大患,故知贵我身者与贵患不殊也。故《西升经》云:身为恼本,痛痒寒温,吾拘於身,知为大患,即其事也。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注: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问,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御曰: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节解曰:忘身而养神,谓之无身。○疏:所言无者,坐忘丧我,享体离形,即身无身,非是灭坏而称无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於天下矣;
注: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长久。○疏:不知身是大息,矜而贵之,自贵其身,恒欲凌物,如此之人,适可堑寓於世间,不得久视於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於天下矣。
注: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德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於万民之上,长无咎也。○疏:寄是堑时寄寓,托谓永相付托,言能保爱己身不轻驰骛。谦以自牧,雌而顺物者,则可以托付化於天下,故德经云自爱不自贵也。
视之不见名曰夷,
注:无色日夷,言一无彩色,不可得视而见之也。○疏:夷,平也,言至道微妙,非五色不可以眼识求,故视之不见也。若其有色,色则参差,只为无色,夷然平等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注:无声日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也。○疏:希,简少也,体非宫商,不可以耳根听,故曰希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注:无形日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搏持而得之也。○御曰:搏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象,故执持不得。以其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谓之曰微。○疏:搏,触也。微,妙也。言体非形质,不可搏触而得之,故曰微也。○臧曰:夫言希夷微者,谓精神气也,精者灵智之名,神者不测之用,气者形相之目,总此三法为一。圣人若不见是精,不闻是神,不得是气,既不见不闻不得,即应云无色无声无形,何为乃言希夷微耶。明至道虽言无色,不遂绝无,若绝无者,岂同太虚,即成断见。今明不色而色,不声而声,不形而形,故云夷希微也。所谓三一者也。
此三者不可致诂,
注: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谓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强诂问而得之。
故混而为一。
注:混,合也。故合於三名而为一也。○疏: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异,故不可诂也。又解:此真应两身作三乘,义释具在开题卷中。
其上不缴,
注: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也。
其下不昧。
注: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暗冥,明道上下无穷极也。○疏:言至道幽微,非愚非智,升三清之上,不益其明,坠九幽之下,不加其暗,所谓不增不喊,其在兹乎。
绳绳不可名,
注: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赤白黑别之,非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徵羽听之,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节解曰:谓道入皮肤骨节之中,故曰绳绳不可名也。
复归於无物。
注:物,质也。复当归之於无质。○疏:绳绳,正直也,犹绳墨之义。言圣人既能自正,复能正他,故绳绳不可执名求理,故不可名也。又解:绳绳,运动之貌,言至道运转天地,陶铸生灵,而视听莫寻,故不可名也。复归者,还源也。无物者,妙本也。夫应机降逵,即可见可闻,复本归根,即无名无相。故言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注: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
无物之象,
注:言一无形质,而能为万物设形象也。○疏:妙本希夷,故称无状。无物迹,能生贷,故云之状之象。
是谓惚恍。
注:言一惚惚恍恍,若存若亡,不可状也。○御曰:无形之形,无状之状,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疏:不定貌也。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注:一无端末,不#1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己矣。○疏:王曰:象者形而非也,谓仪貌可道,虽无物而应物有象。欲言有也,不见其形,欲言无也,物由之以生成。○顾曰:其来未兆,倏尔不见,故言迎之不见其首。○疏:道非古无始也。
随之不见其后。
注: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见也。○御曰:道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道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疏:道非今无终也。○顾曰:其去无述,混然无际。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注: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万物,知今当有一也。○御曰: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反淳朴矣。○疏:执,持也。言圣人持太古无名之道,调御今之后生。王曰:古今虽异,其道恒存,执之者方能御物。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也。
注: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疏:古始即无名之道也,若知无始无终,而终而始,不古不今,而古而今,用期古道以御今世者,可谓至道之纲纪也。王曰:守古无为之道,制御今之有为之世,镇此躁动之俗,反古淳素之始,陶炼变化,是得道纲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
注:谓得道之君也。○疏:古,昔也,善者,智德也,为,修学也。前章明执古御今,此即御今引古,故援昔善修道之士,以轨则圣人。
微妙玄通,
注: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
深不可识。
注: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也。○御曰: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也。○疏:微妙是能修之智,玄通是所修之境,境智相会,能使俱深,不可以心识知,故叹之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注:谓下句也。○御曰: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疏:容者,形貌也。独此不可识之圣智,甚堪轨物,方欲引接群品,故於无形之理,而强为修学之容。
豫若冬涉川,
注:举事辄加重慎,豫兮若冬涉川,心难之也。《想尔》曰:豫,犹豫,行止之貌,常当畏敬也。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邻,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之,此遵道奉戒之人谦谨如此也。○疏:犹豫,怖惧也。言修道行人惧於世境,如冬涉川冰,心地惶怖,恐陷溺也。此明意业净。
犹若畏四邻,
注:其进退犹犹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疏:又畏尘境,如人犯罪慎密,恐畏四邻闾里知闻也。此明口业净。○王曰:四邻谓生死老病也,亦是四魔,人不持戒,好犯非法,为四魔所录,是以小心,犹当慎密闲静,似畏人知也。
俨若客,
注:如客对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疏:俨,矜庄之貌。《礼记》云:俨若思,言圣人应敛励身心,勿得放纵,由如宾客对主人,不可轻躁,此明身业净。○顾曰:恭敛之貌也,言圣人恭敛,无为无事,若为客对主人,不敢轻躁,常和而不唱。
涣若冰将释,
注:涣者解散,释者消亡。谓除情去欲,日以空虚也。○御曰: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於物,故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疏:如前修学智慧增明,惑染消散,如彼冬冰之逢春也。○松灵曰:外虽矜庄若众,内恒和畅放散,无复滞着,涣然如凝冰消散也。
敦若朴,
注: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彩也。○疏:敦者淳厚,朴者质素,前既三业清冷,惑累消除,故能德行淳和,去华归实也。
旷若谷,
注:旷者宽大也,谷者空虚,不有德名,无所不包容也。○疏:尘累斯尽,心灵虚白,故道宽旷包容如谷。
浑兮若浊。
注:浑者守本真,浊者不昭然。与众合同,不自尊也。○御曰:和光浑迹,若浊而清。○疏:浑,合也。和,维也。浊,有为也。虽复心灵洁素,障累久消,而浑沌有为之中,与尘浊不异也。
浊以静之,徐清。
注:静,止也。水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疏:徐,缓也。虽处有欲之中,同事利物而在染不染,心恒安静,闲放而清虚也。前则虽清而能浑浊,此则处浊不废清闲,明动而寂也。○顾曰:浊者昏昧之貌,谓其昧智韬明,不任听察,如水之浊,无所鉴见也。○王曰:藏精匿照,外不异物,浑同波尘,故曰若浊。凡上七事,皆人君之德,传曰:人君含垢,天之道也。得道之君,其斯之谓。若就行人论者,浑谓和杂也,浊谓有为也。虽心洁素而浑沌有为之中,与尘不异也。所言浊以静之徐清者,喻於水,水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心乱息缘,渐渐而清正也。
安以久,动之徐生。
注: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疏:虽复安静,即静而动,虽复应物而动,心恒闲放而化群品也。此文明寂而动也。○王曰:浑波则浊,徐静则清,危躁则死,安静则生,志人知浊之可清,故同波而后化,体危之可安,故徐动以教生,非体道善化,谁能如此。故曰孰能。生化微妙,非速疾可成,必须心专行密,积勤累代,不日求以得,故曰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注: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也。○疏:保,持也。言持此动寂不殊一中道者,不欲住中而盈满,此遣中也。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注: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弊不为新成。弊者匿光荣也。新成者,功贵名盛也。○疏:独此遣中圣人,於有为弊浊之内,复能慈救苍生,成大功德,此重结成也。○卢曰:此犹解前徐清之义,和俗而后静,徐以守其清,安身而后动,徐以全其生。
致虚极,
注:致,至也。道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於虚极也。○疏:夫道冲虚,德归清净,心能志虚,则得道之极,行能守静,则含德之厚。○卢曰:除情虑,致虚极也。而心恒寂,守静笃也。
守静笃。
注:守清净,行笃厚。○疏:虚极,道果也。笃,中也。言人欲得虚玄极妙之果者,必静心,守一中之道,则可得之也。
万物并作,
注:作,生也。万物并作生也。
吾以观其复。
注:吾言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言人当念重其本也。○疏:作,动用也,言一切众生,并皆云为取舍,贪逐前境,以老君圣智观之,悉复在妙本,虽动而寂也。○顾曰:夫静观其反真。○王曰:生生之体,性本湛然,但受纳有形,六情外动,言行云为,妄作招祸,至人观其本性,知可化而复,故云观其复。
夫物芸芸,
注:芸芸者,华叶盛也。
各归其根。
注:言万物无不桔落,各复反归其根而更生也。○疏:芸芸,众多貌也。言众生所以不能同於圣人,虽动不动,用而无心者,只为芸芸驰竞不息也。若能反本归根,即同於圣照,此劝之也。
归根曰静,
注:静谓根也,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疏:但能反本还源,驰竞之心自息也。○顾曰:草木零落,归根则静,人物变化,反真则安。
是谓复命。
注: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乃道之常也。○疏:命者真性慧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於真性,反於慧命。
复命日常,
注: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疏:反於性命,疑然凝湛,不复生死,因之日常。○何晏曰:复命当使不死,是道之所常。○卢曰:能知复命常理者,则是见道之明者也。
知常曰明。
注: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也。○御曰: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也。○疏:既知反会真常之理者,则智慧照明,无幽不烛。○王曰:常道难知,故知之日明。
不知常,妄作凶。
注: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其神明,故凶也。○疏:不知性修反德,而会於真常之道者,则恒起妄心,随境造业,动之死地,所作皆凶。○顾曰:不知道,言知谓之妄作,妄作之人,失道故凶。○孙曰:不能守静则天命失常,是其凶也。
知常容,
注:能知道之所常行,则能去情欲,无所不包容也。○御曰:知守真常之道,则必竟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也。○疏:体知凝常一中之道,悟违顺之两空,故能容物也。
容乃公,
注:无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也。○御曰:含容应物,应物无私,既无私邪,故为公正。○疏:公,平正也。既能包容庶物,所以公正无私也。
公乃王,
注:公正无私,则可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万,共奏己身也。○御曰:人能公正无私,则为物所归往也。○疏:王,往也,只为包容万物,公正无私,所以作大法王,为苍生之所归往也。
王乃天,
注:王德合神明,乃与天通也。○疏:既作法王化主,为物所归,复能荫覆含灵,同於旻昊也。
天乃道,
注: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疏:既类上天覆物平等,又同大道生化无穷。
道乃久,
注:与道合同,乃能长久。○疏:量等太虚,无来无去,心冥至道,不灭不生,既与此理相符,故义说为久。
没身不殆。
注: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与天地俱没,终不危殆也。○疏:没,灭也。殆,危也。匿端灭迹,谓之段身。应感赴机,谓之不殆。又解:迹有兴废,故言没身,本无生灭,故言不殆也。
太上,下知有之;
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不见臣事之迹,质朴淳厚。○御曰: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疏:太上即是今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阙之中,凝神遐想,为常应之处,利根之人,机性明敏,悟妙本凝寂,体绝形名,从本降迹,故有位号,不执相生解,故下知有之,知有太上名号之所由也。
其次,亲之誉之;
注: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御曰:淳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疏:中根之人,机神稍暗,不能忘言证理,必须执相修学,所以耽着经教,亲爱筌蹄,依文生解,共相誉赞。○顾曰:此中古也,去道渐远,封言着相,其德可见。亲爱生上,则亲信於下,下则称誉於上,其功可言,则康歌载路。
其次畏之;
注:设形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
注:禁多则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御曰: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疏:侮,欺也。下机之人,性情愚钝,纵心逐境,耽滞日深,唯畏世上威刑,不惧冥司考责,所以欺侮圣言,毁谤不信,故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也。
信不足,
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则有巧诈之民也。
有不信。
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御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也。○疏:良由下机障重,信根不足,故疑毁圣文,有不信之罪。
犹其贵言。
注: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於言,恐离道失自然也。○疏:犹其贵重世俗浮伪之言,故不信至道真实之教,是以迷惑日久,罪障弥深也。
功成事遂,
注: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谓我自然。
注: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御曰: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矣。○疏:亭毒之功成,育养之事遂,而至德潜被,成功弗居,百姓日用而不知,皆谓我自然得如此,不知荷圣恩也。○王曰:化不由言,冥功潜被,物各逍遥,击壤自得,日用不知,欣赖无主,莫识所为,故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
注: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大道废不用,恶逆并生,乃有仁义可传道也。○御曰: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日仁与义,小成遂作,而浇淳散,朴不足,雕弊起於有为。○疏:即太古之教废也。言大道之世,五德不彰,仁义既兴,淳朴斯废,故《庄子》云:散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又云:相徇以湿,相濡以沬,不如相忘於江湖。
智慧出,有大伪。
注:智慧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也。○御曰:用智慧,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疏:智慧,圣智也。上以圣智治物,法令滋彰,下则诈伪百端以避刑网,还窃圣智以为伪具,智之害物,备在《庄》文。○王曰:大道之时,无知无欲,物皆怀德,外用不显,道功既息,权诈兹兴,饬智惊愚,耀才动俗,朴散淳离,奸情并作,故曰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注:六纪绝,则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收养也。○御曰:皆由失道,故有偏名。○疏: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妻也,淳和之世,偏爱不彰,六纪失序,孝慈方着,是以周德既衰,浇竞斯起,政彼曾闵之徒,显其高行。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救其君。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义,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各自守信不知忠也。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也。○疏:万乘之主以四海为家,故言国家但至治之时,忠诚不见,昏乱之世,贞节斯彰,是以龙逢名芳於夏桀,比干誉美於殷纣也。
绝圣
注: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画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
弃智,
注:弃智慧,反无为。
民利百倍;
注:农事修,公无私。○御曰: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洽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人归淳朴。人归淳朴,巧伪不作,矜徇不行。人挹天和,物无夭性,是有百倍之利。○疏:绝有名之圣,弃分别之智,人皆反本,为利极多,言百倍者,举其大数。故《庄子》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又田成子以圣智窃国是也。
绝仁弃义,
注:绝仁之见恩惠,弃义之尚华言。
民复孝慈;
注:德化淳也。○御曰:绝兼爱之仁,弃财非之义,则人复於大孝慈矣。○疏:绝偏尚之仁,弃执迹之义,人皆率性无复矜矫,孝出天理,慈任自然,反於淳古,故言民复。《庄子》云:仁义者先王之蘧庐,已陈之刍狗,又云:削曾史之行,天下皆仁也。
绝巧弃利,
注:绝巧诈,伪乱真。塞贪路,闭权门。
盗贼无有。
注:上化公正,下无私邪。○御曰:人矜偏能之功,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矣。○疏:绝异端之巧,弃贪求之利,物各守分,故无盗窃。《庄子》云:欐工唾之指,天下皆巧矣。
此三者,
注:谓上三事所当弃绝也。
以为文不足。
注: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也。○疏:三者谓前三绝也,此文是顿教大乘,上士所学,其理深远,不足以教下机也。
故令有所属:
注:当如下句。○御曰: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此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着,谓下文也。○疏:属谓付属也,言下机之人,未堪大乘之教,故有所属着,方进学心,所属之文,即下之四行。
见素抱朴,
注:见素者,当见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天下,令可法则也。
少私,
注:正而无私。
寡欲,
注:当知足也。○疏:见素,去华也。抱朴,归实也。少私,公正也。寡欲,息贪也。
绝学,
注:绝学不真不合道文。
无忧。
注:除浮华,则无忧患。○节解曰:谓去诸经书,还行一也。○御曰:绝有为之学,则淳朴。○疏:忧,患也。绝有相之学,会无为之理,患累斯尽,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注: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疏:唯,敬诺也。阿,慢应对也。《礼记》云:先生召,无诺。几何者,非远也,言世人不达违顺,妄生喜怒,闻唯则喜,闻阿则啧,不知唯阿两声同出一口,相去非远,故言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注:善者称誉,恶者练诤,相去何如。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违顺既空,美恶安奇,且唯阿出自一口,美恶源乎一心,忘者知其不殊,执者肝胆楚越,然有为之学,迷执者多,是非美恶之中,喜怒唯阿之内,适为患累之本,绝之所以无忧,此两对略举执学须绝之状也。
人之所畏,
注:人谓道人也,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
不可不畏。
注:近令色,杀贤人。○疏:即行人所畏,谓生死及诸尘也。○注:必没溺也,前令绝恶,示美恶皆空,恐滞斯文,遂染尘境,故发此句以戒之也。
荒兮其未央哉。
注: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邪文,未央止也。○疏:河上公本作荒,诸家云:莽莽,是眇莽,叹其久远。央是尽义,嗟其未息。言众生染滞之心,其日固久,执着情笃,未有休时。
众人熙熙,
注: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
注: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
如春登台。
注: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志意淫淫也。○疏:言耽着者众,故云众人,即众生,生之别称也。熙熙,悦乐也。享,燕享也。太牢,牛羊豕也。言众生欣爱声色,情染极深,如饥人享太牢之撰,悦美之甚,又如春日登台,眺望林野,畅适其心。
我独怕兮未兆。
注: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形兆也。○疏:我,老君自称也。怕,寂也。兆,状也。言圣人虽处尘俗,而心智寂怕,不为前境所牵,故都无攀缘之萌状也。
若婴儿之未孩。
注:如小儿未能答偶时人也。○御曰:言我独怕然安静,於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魁无所归。
注:魁然如穷鄙,无所归就也。○御曰: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疏:婴儿,赤子也。孩,笑也。魁,宽大也。归,往也。言圣人动不乖寂,处染不染,如彼婴儿,未能孩笑之时,心形俱李,智慧魁敬,器量宏博,譬彼虚舟而无任止也。
众人皆有余,
注: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
我独若遗。
注:我独如遗弃似於不足也。○疏:众人滞有,故耽染有余,圣智体空,故遗弃不取也。
我愚人之心。
注: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
人之心也。
纯纯兮,
注:无所分别也。○疏:纯纯,不杂也。圣智虚白,纯粹精专,如彼愚人心无分别也。
俗人昭昭,
注:明且达也。
我独若昏。
注:如暗昧也。○御曰:自韬匿也。○疏:俗之人心灵暗昧,昭然分别,自炫其能,圣智虚通,明如日月,韬光匿耀,故若昏也。
俗人察察,
注:察察,急疾也。○御曰:立法制也。
我独闷闷。
注:无所割截也。○疏:察察机速,是分别之心。闷闷宽缓,是无分别之智,但俗心滞有,司察是非,妄生迫遽,圣智体有冥无,体知空幻,恒自闲静也。
忽若海。
注: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疏:河上本作海。晦者暗也,止,住也。圣智实明,而忽忽如暗欲显,光而不耀,故发此言。虽复同尘,而怛自凝寂,又不住此寂,故无正住止也。
飘若无所止。
注:我独飘飘若飞扬,无所止,志意在神域也。○御曰:我心寂然绝於俗学,似无所止着也。众人皆有以,注:以,有为也。
我独顽似鄙。
注:我独无为,似鄙若不逮也。○御曰: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鄙。○疏:众人滞於欲境,未尝休息,虽复取含不同,同有所以,圣人妙体虚假,曾无分别,既不见是,亦不知非,譬彼顽愚,若兹邪鄙。
我独异於人,
注:我独与人异。○御曰:人有情欲,我无染心。
而贵食母。
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於道也。○疏:人皆照察而分别,我独忽晦而忘怀。分别,故爱染於声色,忘怀,故贵用於真道,所以为异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二竟
#1不:原缺,据河上公本补。
3-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吴郡征士顾欢述
孔德之容,
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
注: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於道也。○疏:孔,大也,甚也。容,貌也。甚大之德,容貌若何,唯从於道,即是其相。又解:容,包容也。大德妙契,故能动心施为独从於道,出处语默,皆是道场。
道之为物,惟怳惟惚。
注:道之於万物,独怳惚往来於其所也。○御曰: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证用难名,故云怳惚。○疏:言至道之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道物,体即物道,亦悟即物道,迷即道物,物道不一不异,而异而一,不一而物而道,一而不一,非道非物,故一不一,而物不二也。○顾曰: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无,而有情有信,以其体不可定,故云怳惚。
惚怳中有像,
注:道虽惚怳无形,其中独为万物设法像也。○御曰:惚,无也。怳,有也。兆见日象。自无而降有,即万物之象也。
怳惚中有物,
注:道虽怳惚,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疏:中有物,即是神妙,妙物为名也。虽复非无非有,而有不测之物也。中有象,即是气,虽复非象非色,而为色为象,故是气也。言道种种变现,故不物而物,不象而象也。
窈冥中有精。
注:道虽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以立形神也。○节解曰:谓脑中元气化为精也。○御曰:惚怳有无,窈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疏:窈冥,深远也。有精,智也。言道虽窈冥怳惚,而甚有精灵,智照无方,神功不测也。
其精甚真,
注: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疏:言真精无杂,实非虚假,於三一之中,偏重举精者,欲明精是气色神用之本也。○顾曰:言至道之精灵,至真无假。
其中有信。
注: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节解曰:谓精也。精不化,血不藏,则为真人。一行形中,其中有信。○疏:言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四时,必无差爽。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注: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也。○节解曰:名者谓道也,圣人不死,其名常存。○疏: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既名不去,足显不来,文略故也。
以阅众甫。
注:阅,禀也。甫,始也。言道能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也。○疏:阅,览也。甫,始也。至道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察古今,应夫终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注:我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
以此。
注: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人动作起居,非道不然也。○疏:假设问也。老君云我何以知终始之事乎,只用此真精纯信之道,悦惚窈冥之法,故知之也。
曲则全,
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也。○疏:屈曲随顺,不件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云:吾行邮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
枉则直,
注: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疏:枉,滥也。体知枉滥不二故能受於毁谤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真也。此一句忘毁誉。
洼则盈,
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弊则新,
注: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疏: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物竞,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新,此又忘荣辱也。
少则得,
注:自取少则得多。天道佑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
注:财多者惑於守身,学多者惑於所闻。○节解曰谓俗人多思念,多所欲,行无可信,故惑也○疏: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下,处一中也。多谓滞於违顺等法,不离二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抱,守也。式,法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节解曰:谓念一行道,守身中也。○疏: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轨辙群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不自见故明,
注:圣人不以其视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视之,故能明达也。○疏: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注: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於世也。○疏: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德行显着。
不自伐故有功,
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也。○疏:虽复亭毒群生,而自狗百姓,推功於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长。
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长久不危也。○疏:只为推功於物,不自矜夸,故德行长远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疏:此则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注: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疏: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实,果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大成全德,物归於己也。
故诚全而归之。
注: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全其肌体,归之於父母,无有伤害也。
希言自然。
注: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也。○疏:希,简少也。希言,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极。道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顾曰希,少也。人能爱气少言,则行合自然。○王曰:希言静默则合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注: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疏: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志理不久不长,故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通是无常也。○王曰:山泽相通,为於飘风,阴气喷击,作於骤雨。阴阳失节,则惊风骤雨。人失中和,则为暴疾。残身丧实,不可常行。惊暴非恒,自然难久,故曰不终朝也。○蔡曰:夫天以阳气下降,散而为风,地以阴气上腾,蒸而为雨。○顾曰:天健地顺,神气独绝,为此暴疾,犹不能竟日终朝,何况凡夫朝生夕死,多言害物,其可久乎。○卢曰: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气之广者,莫极乎阴阳。阴阳相击,天地交错,风惊雨骤,犹不能久,而况人之细小,处天地之间,为於多言,速灭可知。
孰为此者?天地也。
注: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也。
天地尚不能久,
注:不能终於朝暮。
而况於人乎。
注: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终朝至暮,何况於人,欲为暴卒乎。○疏:孰,谁也。此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故从事於道者,
注: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暴雨也。○御曰:故从事於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於道。
注:道者谓好道之人也,同於道者,所为与道同也。○御曰体道者悟道忘言,即同於道也。○疏:从道,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恒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蔡曰:若举事皆从於道,道则得之,则同道之用也。○王曰:顺教反俗,所为从於道,兼忘众累,与空虚合体,谓之同道,道则应之。
道得之。
注: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使相会。○疏:道得之,犹得道也。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注:德谓好德之人也。同於德者,所为与德同也。○疏: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忘言,为行同於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失者同於失。
注: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於失者,所为与失同也。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注: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疏:有为躁竞,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於失理之人,所以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注: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乐失之。
注: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
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则应之以不信。
有不信。
注: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数也。○御曰:执言滞教,不能悟了,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乐求,是有不信。○疏:不能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於理未足,所以执言滞教,未达真源,故於重玄之境,有不信之心也。
跂者不立,
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
跨者不行。
注:自以为贵而跨於人,众共弊之,使不得行也。
自见者不明,
注: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也。○御曰:露才扬己,动而见尤,故不明也。○疏:不能忘我故也。
自是者不彰,.
注: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弊之,使不得彰明也。○疏:物共弊之,故其德不显也。
自伐者无功,
注: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於人。○疏: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无功绩。
自矜者不长。
注: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长。○疏:矜夸自高,骄慢凌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
其於道日余食赘行。
注:养,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余禄食以为贪行也。○疏:余食,残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也,犹如残食赘病,其可厌贱也。
物或恶之,
注: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不畏恶之。○疏: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物感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於夸企之行乎。
故有道者不处。
注: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注:谓道也,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也。○疏: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不混而混,虽混而成,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注: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也。○疏:寂无声,寥无形。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冥,形声斯绝,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独非待独也。
周行不殆,
注:道遍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不殆也。○节解曰:谓圣人行一於身,周流四支百节九窍百脉之中,故曰周行不殆也。
可以为天下母。
注:道养育万物,精气亦如母之养子。○节解曰:谓守道含一为天下母。○疏:道无不在,名日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也。开化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灵,生之畜之,故可为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注: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疏:道本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也。取其通生之德,故字日道。
强为之名日大。
注: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疏:体无涯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
大曰逝,
注: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复逝去,无常处也。○疏:逝,往也。有大力,用能运致众生,至圣境也。
逝曰远,
注:言远者穷於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疏:超陵三界,远达三清也。
远日返。
注:言其远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疏:返,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则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罗天上。
故道大,天大,池大,王亦大。
注:道大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天大者,无不盖也。地大者,无不载也。王大者,无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注: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御曰: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王居其一也。○疏:境域之中有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言.域中者,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议说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节解曰:谓肺大心大肝大脾大,肾水生一也,而王处一,即脾气主布,四方行一也。
人法地,
注:人君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无怨,有功而不置也。
地法天,
注:天湛然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天法道,
注:道法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不化自成。
道法自然。
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疏:人,王也,必须法地,安静为行,定能生慧也。故下章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私也。又天有三光,喻其慧照,地是定门,天是慧门。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道,自然之妙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
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能长存。○疏: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静为躁君。
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致夭亏。○疏: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动,故为君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注: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静与重也。○疏: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离重静,此则动而寂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注:荣观谓宫阙。燕舍,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疏: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之官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淡,超然物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奈何万乘之主,
注: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也。万乘之主,谓王也。○御曰: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纵欲,轻用气命,亡其位乎。○疏:奈何,犹如何也。王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淫教,厚赋繁摇,禽荒色荒,轻忽寓内,哀叹之甚,故云如何。
而以身轻天下。
注: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失其精也。○节解曰:谓轻死也。虽贵为天子,当守一长生,见而不学,故为轻身,然后没命,虽有玉呷金镂,何益於身。
轻则失臣,
注: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
躁则失君。
注: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节解曰:谓思虑烦躁之士,不得长生。○疏: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失君也。
善行无辙迹,
注: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疏: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见,此明身业净。
善言无瑕谪,
注: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读过於天下也。○御曰: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遗象求意,理诠言忘,故於言教之中无瑕疵之过。○疏: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谓圣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诣,此明口业净。
善计不用筹算,
注;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虽多,不用筹算而可知也。○疏:妙悟诸法同一虚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了,此明意业净。
善闭无关楗不可开,
注: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而开也。○节解曰:谓闭气握固,上闭天牝,下闭地牡,故曰无关楗。○御曰: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岂可开乎?○疏: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欲根起用,用而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故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以解。
注:善以道结事者,乃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御曰:体了真相,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其可解乎?○疏: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众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意,入我法门。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官。第四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三清,所谓仙、真、圣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终始无替也。明结愿坚固也。○节解曰:谓结持魂魄也。圣人抱魂持魄,故曰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注: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疏:圣人即是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故常在世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而无弃人;
注: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
注: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伤残也。
故无弃物。
注: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疏:先举圣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示仁覃无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注:圣人善救万物,是谓袭明天道。○疏:袭,承也,用也。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善人不善人之师;
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疏:善人即向袭明之人也,此人恒怀大心,先物后己,引导众生,允当宗匠。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注: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疏:言圣人恒在有中化导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益成我德故也。
不贵其师,
注: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
注:无所使也。○御曰:若存师资,未为致极。今明所以贵师者,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然无贵。所以爱资者,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虽知大迷,
注:虽自以为知,言此人乃大迷惑也。○疏: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圣平等,以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众妙也。
是谓要妙。
注:能通此意,是谓能知微妙要道也。○疏: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知大迷,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之流深溪也。○疏:溪,径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径也。○节解曰雄者魂也,之士,法守自然,提固闭气,抱持魂魄也。
常德不离,
注: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恒在,不复离己也。
复归於婴儿。
注:当复归志如婴儿,泰然而无知。○节解曰:溪者口也,谓行一闭气湛然无为○疏:子则不老,复还婴儿也。○疏:离,散也,婴儿譬无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能复於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守其黑,为天下式。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昭明达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昧无所见,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也。○疏:白昭明也。黑,暗昧也。式,法也。自显明白炫耀於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退守暗昧,不忤於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利害者,可为修学者之鸿范也。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注: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於己,不复差忒也。○节解曰:谓道行一以仙,为天下式。
复归於无极。
注:德不差武,则长生久寿,归身於无穷极。○节解曰:谓常守生行一无极也。○疏:武,差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复我清虚,归於至道。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注: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知己之有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谷。○疏:荣,宠贵也。辱,卑贱也。处於荣贵,遂起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落,比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於荣华,恒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知荣辱天下归嗅,譬彼百川,包纳虚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注: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於己也。
复归於朴。
注:复当归身於质朴,不复为文饰也。○节解曰:谓守自然也。○疏:朴,真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谷声无不容,所以常道之德,於是乃足,故能复於真空,归於妙本。
朴散为器,
注:器,用也。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注: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御曰: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人用则为群才官长矣。○疏:散,布分也。器,用也。官,君主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於妙本,须从本降进,以救苍生。布此淳和,而为化用,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御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御导之方。
故大制无割。
注: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害,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疏: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生灵,推功於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断也。
将欲取天下,
注: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
注:欲以有为治民。
吾见其不得已。
注: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疏: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才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注: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而治之也。○疏:含识之类,悉有精爽,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是帝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治之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注: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
执者失之。
注: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於诈伪。○疏: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丧邦。
故物或行或随,
注:上所行,下必随之也。○疏:夫物,万物也,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或嘘或吹,
注:嘘,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疏:温喻富贵也,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即爽冻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或强或赢,
注:有所强大,必有所羸弱。○疏:夫强盛不久当衰,故下章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者必衰,此则盛衰不定也。
或载或厅。
注:载,安也。环,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疏:河上本或载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寨,废败也。连接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者,不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车服饮食,泰谓官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疏: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八法,而能行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官室,去此三惑,处於中一,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视。
以道佐人主者,
注: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於天下。
注:以道自佐人主,不以兵革,顺道任德,敌人自服。○节解曰:谓。为兵也。口言失则兵革至,精神踊跃,魂魄相加,神明悦惚,则去其身矣。○疏: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之以德,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内解身心者,即三业六根兵也。
其事好还。
注: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於人也。○节解曰:谓安心定意行一,乃还其身也。○疏:还,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内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即有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言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
注:农事废,田不修。○疏:师,军也。言兵马所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唯增恶业,不生善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注:天应之以恶气,则害五谷,五谷尽,则伤人。
善者果而已,
注:行善者,当果敢而已,即休止也。○疏:果,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同兵也。
不敢以取强。
注:不敢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
注: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
果而勿伐,
注: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
果而勿骄,
注: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也。
果而不得已,
注:当果敢至诚,不得逼迫不得已。○疏:骄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撝谦逊让,不用自取强暴,骄慢於人。亦须次定雌柔,不用矜夸於物。伐,取也。推认於物,不自取也。不得已者,如尧攻丛支,禹攻有扈,事不得已,非乐兵伐。勿强者,结绳已前,决定不用兵之行也。
是果而勿强。
注: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御曰:前敌来侵,不得已,故用兵止之,如是则果於应敌,非果已取强也。
物壮则老,
注: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强者不可以久。○疏:炎极则凉,理之恒数。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是谓不道,
注: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
注:不行道者早已。已,死也。○疏:物壮则老,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而勿行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也。○节解曰:谓轻言者皆不活其身,身危则亡其器,此为不祥之器也。○疏:佳,丽也。祥,善也。虽霜戈曜日,宝剑晖天,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即三毒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善之行也。
物或恶之,
注: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者。
故有道者不居。
注: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
注: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
注: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者异。○疏:有君子人物之德,为君子。左阳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故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兵者,不祥之器,
注:兵革者,不善之器。
非君子之器,
注:非君子所贵重之器也。○御曰:君子以道德为才器,不贵兵谋。○节解曰:谓口致兵革之言也。阴强则杀身之斧也。故曰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注:谓遭衰逢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守。○疏: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权智亦尔。
恬淡为上。
注:不贪土地,不利民财宝。
胜而不美,
注:虽得胜,而不以美为利。○疏:恬淡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
注:美得胜者,是谓喜乐杀人。○疏:若以佳兵为美,是即爱乐干戈则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注:为人君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为人主甩专制人命,不可妄行刑罚。○疏:乐杀之,夫天下共疾,伟阅既多,不可得意也。
故吉事尚左,
注:左主生位也。
凶事尚右。
注:阴道主杀。
偏将军处左,
注:偏将军卑而居阳位者,以其不专杀故也。一家疏云:将军本一,动静异名,静则侍居,故称偏也。
上将军处右。
注:上将军尊居右者,以其主杀也。○王曰:动用威刑,阃外专杀,自任之道,故言为上。以杀主阴,虽上而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注:上将军居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疏: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将军居於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注: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人。○御曰: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疏:兵伐行处,屠害必多,故上将军悲哀,愍其伤杀,既非用道,恐滥无辜。一羊口杀谓敌人,众谓士卒。伤己德薄,而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则心为悲愍而泣之,明非所乐也。○王曰:一夫呼嗟,王道为之倾覆。一里违和,阴阳为之改度。邹衍降霜,杞妻城毁,匹夫厘妇,犹感天地,而况横尸巨野,散骨长源,肉饲乌鸢,血流绛草,愍彼残伤,曷得不丧。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注: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而诛不祥,心不乐之,比於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御曰: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则受爵,居於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疏:君子善人,贵能用道,事不获已,方以丧礼葬之。既其武不及文,足明权不及实,治国则不得已而用武,应化则不得已而行权,以此格量,故知权劣实胜也。
道常无名。
注: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常名。○御曰: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应非人,故云道常无名。○疏:虚通之理,常湛凝然,非色非声,无名无字,寂寥独立,超四句之端,怳惚希夷,离百非之外,岂独得以言象求,安可以心智测,故下文云天地始,又云吾不知其名也。
朴虽小,天下莫敢臣。#1
注: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御曰:朴,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匠成,则至大,故无敢以道为臣也。○疏:朴,淳素也。小,微妙也。言淳朴之道,其自细微,而能开化阴阳,亭毒群品,百姓日用而不知,亦未敢自臣我有道者也,又云:物无贵贱,道在则尊,故巢父、许由、王倪、啮缺,此之数子,皆以穷为匹夫,而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即其事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注: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於德化。○疏:言君王若能修守至道,殊方异域,自来宾伏而归化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注:侯王动作能与天地更相应合,则天降下甘露善瑞。○疏:夫与天地合其德,阴阳合其序者,故致四时玉烛,七曜无愆,灵瑞嘉祥,芝英甘露,国无虚用,不亦宜乎。
民莫之令而自均。
注: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疏:均,平也。莫,无也。德合二仪,明齐三景,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道力不可思议,守之致有此益也。
始制有名,
注: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於有名,无形能制於有形也。○疏:因无名以立有名,寄有名以明无名,方欲引导群迷,令其悟解也。
名亦既有,
注: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故身毁辱。
天亦将知止,
注: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止。○疏:道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反本,既知寄言诠理,应须止名求实,不可滞执筌蹄,失於鱼兔。
知止所以不殆。
注:夫知止则神灵佑助,不复危殆。○疏:筌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会实,故无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注:譬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与江海相流通.○疏:江海善下为百川之所共奏,圣道虚容,为众生之所归往,故下文云江海所以能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也。
知人者智,
注:能知人好恶,是智也。○疏:谓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少浅深!无不悉知,此是他心智。
自知者明。
注: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御曰: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无所不照。○疏: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世报应,无不明了,此是宿命智。
胜人者有力,
注: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疏:智力胜人,威能制物,所以降伏天魔,剪除异道,此是降魔智。○顾曰:才干胜人,不过有力,有力之人必有其敌。有其敌者,则强弱未定。今以性制情,谓之自胜,自胜之人,无敌於己,无敌於己者,可谓强矣。
自胜者强。
注: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御曰:能制胜人者,适所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以全其强尔。○疏:自能克服己心,制诸累欲,累欲不起,智慧日强,此是断惑智。
知足者富,
注: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疏:守分知足,无复贪求,非直财贿不贫,亦乃道德丰富。又解:并鉴有无,则万境俱照,智无不足,故受富名,此是知足智。
强行者有志。
注: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志於道,道亦有志於人。○节解曰:谓昼夜行道而不休息也。○御曰: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疏:志,节操也。志力既强,即发弘誓愿,务在先人后己,外身济物,至乎道场,终无退转。
不失其所者久。
注: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爱天之精气,则可以长久。○节解曰:谓不失其一也。○疏:应机赴感,随病与药,咸使得宜,不失其所,以斯接物,久而强固。
死而不亡者寿。
注: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於天下,故能长寿也。○节解曰:谓人尸解者,死而后生也。○疏:行愿俱足,内外道员,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御曰: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天枉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力,动得天常。死而不亡者,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
大道泛兮,
注:言道泛泛,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御曰:大道泛兮,无系而能应物,左右无所偏名。
其可左右。
注: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疏:泛泛,无系也,亦普遍之名。言大道虚玄,泛然无着,慈悲普遍,感而遂通,虽复非阴非阳,而应乎左右,欲明方圆任物,罄无不宜,故《庄子》云:有左有右,有义有伦。
万物恃之以生,
注:恃,待也,万物皆待道而生。
而不辞。
注:道不辞谢而逆止也。○疏:一切万物恃赖至道而得生成,慈救善诱,终不辞惮也。又云:物亦不谢,生於自然。
成功不名有。
注:有道不名其有成功也。○御曰:言万物恃赖冲和,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用备成,不名有也。○疏:生化万品,至功潜被,而归功於物,故不有功名。
衣被万物不为主,
注: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可名於小;
注: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御曰:衣被犹覆育也。○疏:衣被万物,陶铸生灵,而神功潜被,不为主宰,既俯就於物,宜其称小,此不小而小也。
万物归焉不为主,
注: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为大矣。
注:万物横来横去,各使自在,可名於大。○疏:大海虚谷百川竞奏,至道寥廓,万物归之。不主之义,已如前释。物既仰归於道,宜受大名,此即不大而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注: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故能成其大。
注:圣人以身师道,不言而化,万物修治,故成其大。○御曰: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光大,故能成其大也。○疏:体道圣人,忘我存物,静退谦柔,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忘功忘大,故为众生之长,独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
注: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於己也。○疏:执,持也,此不执而执,执无所执。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即前忘大圣人持无形之大象,常善救物为天下归往也。《庄子》云:王骀立不教,坐不义,虚而往,实而归,宣尼引天下归之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注: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御曰:物往而不伤害,则安於太平。○疏:太,大也。言苍生归至圣所,皆获利益而无损害,所获之利,即是安平等之法也。不害则明其拔苦,安平则语其与乐。
乐与饵,过客止。
注: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於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也。○疏:乐,丝竹宫商也,饵,饮食滋味也。乐有声可悦,饵有味可养,可悦可餐,故堑过之客逢必止住耽爱也。
道出一禹,淡乎无味,
注:道出入於口淡泊,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疏: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言淡然无味,非如可玩可悦,故音乐有声,行者为之止住,道言无味,学者罕见留心。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能淫听有声之声,讵能咀嚼无味之味耶。深叹愚徒,故有斯譬。
视之不足见,
注: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之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疏:至道窈冥,妙绝形色,非如肴撰等法,故不可以眼识求。
听之不足闻,
注: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微羽可得听闻也。○疏:大音希声,非体商角,岂如钟鼓可以耳闻,圣道出言,其例亦尔。
用之不可既。
注: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之时也。○御曰:以道静镇,初无言教,故视不足见,听不足闻,淳风大行,万物殷厚,岁计有余,故用不可既。既,尽也。○疏:至道之言,淡然虚远,非声非色,绝视绝听,若镜之心,物来斯照,如圣之智,感而遂通,是知无用之用,其用难尽。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注: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疏:翕,合也,敛也。将欲行权,摄化群品,令其翕敛不为贵染者,必先开张纵任,极其奢淫,然后翕之。昔老君西入属宾化道之日,初恣其凶勃,然后化之以道是也。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注: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害也。○疏:欲令归道柔弱,必先极其强大,然后示之以雌柔。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注:先兴之者,歌使其骄奢至危也。○疏:欲废其残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极,可以废之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注: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疏:先恣其恶,名为与之。后令归道归善,名为夺之。故老君先示凡迷,所以恣其刚戾,后见神通,於是恶人降伏,方得夺其凶恶,令归善道。此四对义势相似,只言初浅后深耳。上机之人,闻实即悟,下机之人,要假於权,此则增治陈也。
是谓微明。
注:此四事者,其道微,其效明。○御曰:经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者也。故君子行权贵於合义,小人用之则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老君前章示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翕张,是谓之权。欲量众生根性,故示以权实,覆却相明,令必致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将欲翕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於爱欲,则当翕敛之矣。强弱等义,略与此同。此道甚微,而效明着,故云是谓微明也。○疏:上来权道,虽复微密,而甚有明验也。
柔弱胜刚强。
注:柔弱者久长,刚强者生亡。○疏:柔弱实智也,刚强权智也,欲教化众生,故须权智,确论二智,实智胜也。
鱼不可脱於渊,
注:鱼脱於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利器者,谓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疏:脱,失也。利器,权柄也。鱼藏於水,权隐於心,故物莫之害也。鱼失水为物所擒,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竟
#1臣:原作“巨”,应作臣。
4-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四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四
吴郡征士顾欢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注:道以无为为常。○疏:凝寂之道,寂尔无为,从体起用,应物施化,故曰而无不为。前句是本,后句是迹,此明本迹,迹本寂动,动寂之义也。○蔡曰:道体凝寂,真际不动,故曰无为。应物而动,物无不用,故曰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注:侯王而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於己也。○御曰:妙本清净,故常无为。物恃以生,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道无为,则万物自化。君之无为,而天下纯朴。○疏:万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八荒万国,自然从化。行人亦尔,所以偏举侯王者,明君王为化,利物弘多也。○杜曰:德能伏物,道在则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怀德,不严而化。○罗什《内解》曰:心得一空,资用不失,万神从化,伏邪归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注: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於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以身镇抚之以道德也。○御曰:言人既从君上之化,无为清净,而复欲动作有为者,吾将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无名之朴,道也。○疏:作,起修也,朴,道也。言众生初起修者,必有心欲於果报也。既起斯欲,即须以无名朴素之道安镇其心,令不染有,此以空遣有也。○顾曰:作谓伪生也,言侯王守道,物皆从化,忽有人从安化中欲生诈伪之心者,老君言我将以道镇之。又曰:混沌其心,令无分别也。又曰:无名之朴者,教戒是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
注: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故当以清净导化之。○疏:非但不得欲於有法,亦不得欲於此无清名之朴也。前以无遣有,此则以无遣无。有无双遣,离一中道也。
天下将自正。
注: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安定也。○疏:静,息也。前以无名遣有,次以不欲遣无,有无既遣,不欲还息,不欲既除,一中斯泯,此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所谓探微索隐,穷理尽性者也。既而一切诸法无非正真,稊稗瓦甓,悉皆至道,故云天下自正,此一句结众妙之门也。○御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者,言人君既峡无名之朴镇静之,苍生不可执此无名而令有逃,将恐寻进丧本,复入有为,故於此无名之朴,亦将兼忘。不欲於欲,无欲亦忘,泊然清净,天下自正也。又曰: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天地者道之臣也,君王法道行戒,臣下之心悉皆自正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注: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名,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疏:上者高升,是超出之名,德者得也,以克获为义。言上德之人,妙契道境,境智冥会,得失兼忘。得失兼忘,故言不德。境智冥会,故言有德。有德则遣其失,不德则遣其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下德谓有号镒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以有名号及其身,故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注:言法道安静,无所施为,故无以名号为也。○疏:以,用也。上德无为,至本凝寂,而无以为,迹用虚妙,此名无为而为,为即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注:言为教令,施政事皆以为己,取名号也。○疏:心不忘德,故称为之。亦仍有事,故言有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注:上仁为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仁恩也。功成事立,无以执为也。○疏:仁,慈悲也,有心覆育,故言为之。不贵恩报,故言无以为。确论上仁不及下德,对义仁胜,故称无以为。三宝之中,以慈为首,故五德之内,亦以仁为先者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注:为义以断割也,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赋下以自奉也。○疏:义主正恶裁非,即经中戒律是也。然戒律之本,被下机士涉有为,未阶虚妙,故言为之有以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注: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也。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也。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得应也。○疏:礼尚威仪,即经中教斋威仪等是也。且至道冲寂,大象无形,今乃贱素贵华,重文轻质,不崇恬淡,唯尚威仪,虽为渐教法门,而未能与理相应,非但内乖於道,而乃外亦不能应物,故言莫之应。○卢曰:玉帛之礼,以为行聘之端,故曰上。爵命有度,故曰为之。礼节烦多,玉帛斯竭,下不供上,故曰而莫之应。以不应,故刑罚行焉。
则攘臂而仍之。
注:言礼烦多不可应,则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之也。○御曰: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於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相仍引也。○疏:仍,因也。礼尚往来,更相责望,因其礼薄,即攘臂怒之,欲明上礼为教之弊,故《庄子》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即其事也。
故失道而后德,
注:言道衰而德化生也。○疏:德,上德也。众生感衰,道化斯隐,应物随时,下德方见。
失德而后仁,
注:言德衰而仁爱见也。○疏:德化渐替,仁恩继之。
失仁而后义,
注:言仁衰而分义明。○疏:仁慈不行,厥义方起。
失义而后礼。
注:言义衰则礼施,聘行玉帛。○御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见,德失而仁存,仁亡则义立,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故论礼於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於浇醨之世,非愚则诬。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以为之者也。○疏:自道丧浇醨,於斯为极,不能止恶,方事节文,虽复强作威仪,而浮伪以甚。
夫礼者,忠信之薄,
注: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
注: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疏:徒日外彰
文饰,未是情发於中,既非信实之厚,适足忠诚之薄,不惩淫勃之原,更资昏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
注:不知而言知,是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也。
而愚之始。
注:言前识之人,愚暗之倡始。○御曰:礼以救乱,而贵固知,而失礼意者,则将矜其玉帛,贵其拜跪,如此之人,故为愚昧之始也。○疏:不知强知日前识,识在知前也。言此前识之人於修道行中,甚为华伪,既非大智慧源,乃是愚痴之始也。○顾曰:前识者谓不待研求也,夫清净虚妙,则深不可识,无色无象,其道自真,若夫辞说辫赡,仪形焕炳,相好森罗,在前可识,此非至真之实,乃是大道之华而愚之始。夫愚人始化,未见真实,故以前识引其愚。道华化其始也,序家云:此释最为胜。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注:大丈夫,谓道德之君也,处身於淳朴也。
不处其薄。
注: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疏:丈,长也。夫,扶也。谓有勇猛慈救之智,堪为群品之长,以扶护苍生也。其志弘普,故称大丈夫。大丈夫当怀道德之厚,岂处礼义之薄耶。
处其实,
注:处忠信也。
不处其华。
注:不尚言华也。○御曰: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疏:达道之夫,方外之士,当留情於道德之实,岂处心於前识之华。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华薄,取此实厚。○疏:去彼华薄,则是绝仁去义。取此实厚,则是返朴还淳,且上德圣人体无.分别,岂有心於彼此,情系於去取者乎。盖明不去而去,虽去不去,亦不取而取,虽取不取,非去之而去,取之而取者也。去取既尔,彼此亦然也。
昔之得一者:
注:昔,往也,一,无为也,道之也。○御曰:一者,冲和之妙气也。○疏:昔,古也。言曩劫初,得道之者,所得之状,具列於下文,斯则御今而引古也。
天得一以清,
注: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节解曰:谓泥丸在人头中,清气下灌,故曰以清。○疏:禀得道之气,故积阳成天,清浮在上也。
地得一以宁,
注:言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动摇也。○疏:同禀一道,故凝阴成地,宁静於下。○节解曰:谓丹田不淫不乱,精神居其身,故曰宁也。
神得一以灵,
注: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节解曰:神谓心也。心为神灵,五藏之主,故曰以灵。○疏:神道处阴,幽冥难测,由其得一,故灵智无方,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也。
谷得一以盈,
注:言谷得一,故能满盈而不绝。○节解曰:谷谓。也,为华池宫,能致醴泉,故曰以盈。○疏:谷,川谷也。言谷得一故能泉源流润,汉壑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
注: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疏:有识有情,通号万物,同禀一道,故得生成。○节解曰:谓万物异形,皆共得一以生,故曰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注: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节解曰:谓脾也。位处中黄,以一制化四方,故曰以正。○疏:帝王公侯莫不察道为化,只以无为得一,故能布政天下,放勋文命是也。
其致之,
注:言致诫也,谓下六事也。○御曰: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则名立,用失则实丧。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政之,故云其政之。○疏:致,得也。通结前六事,咸得一道也。内解云:通是一人而有六种行门也。○节解曰:谓天地人神灵水泉万物各共一以成,故曰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注:言天,当有阴阳弛张,昼夜更用事,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也。○节解曰:谓泥丸不得一,则脑桔头白齿落,故曰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注:言地当有高下刚柔,节气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气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也。○疏:发,变动也。言地不能用道宁静,则恐有崩沦之灾。昔岐山崩,三川震是也。○节解曰:谓丹田不得一,则精气发泄,故曰恐发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
注:言神当有王相死囚休废,不可但欲灵变无已时,恐虚歇不为神也。○节解曰:谓心乱不守一,则身空早老,故曰恐歇。○疏:歇,废也。神不依道则智用愚怠,既无灵验,将恐歇灭也。
谷无以盈将恐竭,
注: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也。○节解曰:谓。失其一,则华池不津液,故曰竭也。○疏:竭,塞也。言川谷乖一,灾否斯起,致泉源枯竭,流注不通也。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注:言万物生长收藏,当随时死生,不可但欲长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疏:一切万物得一而生,若丧道乖真,则死灭俄顷。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注:言侯王当屈己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贵,於人无已时,将恐颠蹶失其位也。○御曰:夫得一者不可以矜其用,圣人垂教,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清宁,而会归只在侯王谦和,守於雌静之道,则无蹶灭等事。○疏:蹶,败也。君王不能用道守贵,乖理勃德,将恐神器类覆,社稷倾危,夏桀殷纣,即其人也。
故贵必以贱为本,
注:言必欲尊贵者,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耕,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节解曰:谓人求-长生,当以元气为母,故曰本也。○疏:贵,尊高也。贱,卑下也。得一之君,故能谦下,失道之主,叉致骄矜,故知骄矜是下贱之基,谦卑是尊高之本,校量得失,故有斯戒。
高必以下为基。
注: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也。○节解曰:谓道人养精补脑,当用丹田为主,故为基也。○顾曰:夫言高以下为基者,贵非自贵,由乎贱者所崇,高非自高,绿於下者所载。然则贵因贱立,得不以贱为本乎。是以智者务本,故居谦而不危。愚者殉末,故穷高而自坠。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注:言孤寡者,喻孤独也。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奏也。王侯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示於人也。○疏:不毂,犹不善也。王侯贵人智慧,聪达体知,傲是丧身之本,谦是贵盛之基,故抚接下凡,以卑自牧,乃称孤寡不毂。○顾曰:所以言不毂者,不善也。谓德非物宗,不能总众之辞,凡上三者,皆人之所恶,而侯王自以为称,岂非以贱为本乎。
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注:言非乎者,盖是嗟叹假问之辞云耳。○节解曰:非谓其道是元一欤。
故致数车无车。
注:致,就也,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辕为轴,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疏:箱袭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车名,数即无实,五物四大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虚,贵将安寄,是以处贵应须谦下。○蔡曰:所言誉者,毁誉也。言有道王侯,卑以自牧,既忘贵贱,亦一毁誉,故人数数誉扬,言其有德,亦不以为贵,数数毁败,言其无道,亦不以为贱。○顾曰:言行人君子善以道德功行建立身心,无德可彰,无迹可显,则深根固蒂,不为是非,欲恶之所抽拔也。
不欲球绿如玉,落落如石。
御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本也。
反者道之动,
注: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合义者,是圣人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故云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也。
注: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万物生於有,
注:天下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
有生於无。
注: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象,故言生於无也,此言本胜於华,弱胜於强,谦虚胜盈满也。○御曰:夫实之於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於实,用有者必资於无,然至道冲寂,离於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则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疏:有,应道也,所谓无一之气也。元一妙本,所谓冥寂之地,言天地万物,皆从应道有法而生,即此应从妙本而起。妙本即至无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注:上士闻道,勤苦竭力而行之。○疏:上机之人,智慧聪达,一闻至道,即悟万法皆空,所以勤苦修学,遂无疑怠。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注:中士闻道,治身以长生,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於情欲,而复亡之。○御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惑,则若存若亡。○疏:中机智暗,照理不明,虽复闻道,未能妙悟,若敛情归定,即时得虚心,才涉世尘,则滞於有境,与夺不定,故云存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注: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疏:下机之人,机性愚钝,闻真道玄远,至言弘博,心既不悟,谓之虚诞,遂生诽谤,抚掌大笑也。
不笑不足以为道。
注:不为下士所笑者,不足名之为道。○疏:不为凡人所笑,不足称为圣道。
是以建言有之:
注:建设之道也。设言已有道,当如下六句。○疏:建,立也,言上士所行之道,建在下文有之,则明道若昧等是也。
明道若昧,
注: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知也。○疏:昧,暗也。照达真道之人,昧迹同俗,不显其明,若愚昧也。
进道若退,
注:进取道者,若退不及也。○疏:大学之人,不见其逵,内虽进修,外若衰退。
夷道若类,
注: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
上德若谷,
注: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浊湿也。○疏:胜尚道德之人,与太虚等量,故能包容万物,若彼空谷也。本欲有作俗字者,言能忘德,不异嚣俗也。
大白若辱,
注: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也。○疏:白,洁净也。辱,污辱也。言大洁白高行之人,和光同尘,不耀於物,故能混迹扬波,若污辱也。故东方生洁其道而秽其迹,即斯义也。
广德若不足,
注:德行广大之人,若顽愚不足也。○御曰:大成而执谦也。○疏:言怀大德之士,体道虚忘,故内至有余,而外若不足。老子传云: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也。
建德若偷,
注: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疏:偷,盗也。言建立大德之人,藏名匿进,如彼偷窃不用人知,故上经云犹若畏四邻也。
质真若渝,
注: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浅不明也。○御曰:淳一而和光也。○疏:质,实也。渝,变也,言素质体真之士,寂而动,真而应,变见无常,故若渝也。
大方无隅,
注: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康隅也。○疏:隅,角也。言体道大方之人,因循顺物,不守节操,不立小隅角,所谓上达无节也。
大器晚成,
注: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仓卒而成也。○疏:瑚琏九鼎,非一朝可成,喻大学之人,岂近心能证,必须累劫修守,方政虚极,即任公子钓惊是也。○节解曰:谓守一不殆,老则得道。
大音希声,
注: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疏:希,犹无也。至道至虚,大音寂乎无响,自妙本降迹无声也。师旷听而不闻其声也。琼音振於宇宙,欲明是迹即本,故言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注: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疏:大道之象,象而无形也。离娄视之而莫见其形也,色像遍乎虚空,欲明即有而无,故云大象无形也。
道隐无名。
注:道港隐使人无能指名也。○疏:至道妙本,幽隐窈冥,非形器之所测量,岂名言之能诠辩也。
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疏:贷,借也。独此无名之道,有大慈悲,故能俯救众生,借其善力,亭毒群品,生化三才,种种方便,趣令成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阴阳也。二生三,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三生万物,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荣曰:道生一,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一生二,清浊分,阴阳着也。二生三,运二气三才。三生万物,圆天覆於上,方地载於下,人主统於中,何物不生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注: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也。陈曰:阴阳,道之妙用也,负则在外,抱则在内。#1
冲气以为和。
注: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得长生。○荣曰:阳气热孤,亦不能生物,阴气寒单,亦不足成形。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气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注:孤寡不者,谷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空虚和柔也。○疏:孤独鳏寡,乃不善之事,以此为恶,人之常情。而王公贵人用斯自牧,足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劝修行之人,必须处心谦顺。
故物或损之而益,
注:引之不得推让心还,文子曰:争则不足,让则有余,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
益之而损。
注:夫增高者玫崩,贪富者政息。○御曰: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故朝宗者善於下,谦弱者德之柄,孤寡为称,不亦宜乎。御疏曰:故者,仍上之辞也。损,贬毁也。言王公称孤寡以自毁损,则为百姓乐推,尊敬而事之而政益也。或益之而损者,若王公贵宠其身,居上而骄,则下人离散而玫损也。《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斯之谓也。○成疏:谦卑柔弱,损己济物,物必归之,故生道获全。矜夸傲诞,益己凌物,物必挫之,故致危败。危败是损,全生是益,损益之验,其义尽然,故言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也。
人之所教,
注:谓众人所教我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义教之。
注: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御曰: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当以吾此柔弱谦虚之义以教之也。○疏:言俗人儒教亦尚谦柔,我之法门,本崇静退,贵在虚忘,所以为异。
强梁者不得其死,
注:强梁者,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终而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
注:父,始也。老君以强梁之人以为教戒之始也。○御曰:吾见强粱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此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疏:强粱犹刚躁也,父,始也。言强梁之人必当夭折,不得依於天命寿终而死也。老君虽复演法多端,教门匪一,而每说柔弱为善,刚强为恶,以此切当将为学道之先。父亦本也。○顾曰:言此强梁之士,既不得其死,我即为其立教,说斯无为道德,作其教学之本父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注: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也。○疏:至柔,水也。至坚,金也。驰骋,贯穿之义也。言水至柔能攻金石之坚,喻无为至柔能破有为之累,故下文云天下柔弱,莫过於水,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无有入无间,
注: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明,济群生也。○御曰:无有者,不染尘境也,心中无所有也。无间者,道性自然清净,妙体混成,一无间隙。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则心与道合契,出入无间。○疏:间,隙也。言颠倒之流,见空为有,达观之士,即有而空,故言无有也。入,契会也,有为粗疏,故有隙。无为微密,故无间也。而即有即无,故能入无间之理也。○车曰:言水之与风,本无质相,金石骨髓,亦无间隙,风之与水,已能纵入,行之所攻。至妙之道,本自无形,烦恼结陋,又无间窍,道之妙惠,早已入讫,原其结缚之由,要其顽执之本,投其悟解之药,开其正性之机,此即无有入无间也。
吾是以知无为有益。
注: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於人也。
不言之教,
注:道法不言,师之以身。
无为之益,
注:法道无为,治身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於人,不烦劳也。○孙曰:柔能破刚,无能遣有,以是知无为之教,大益於人。
天下希及之。
注:天下者人主也,希能有及道之无为治身治国也。○疏:所谓不言,非关杜口。在理即有即无,在教亦即言即默。即言即默,故名不言之教。即有即无,故名无为之益。益既不益而益,教岂教而教哉,斯乃穷理尽性,盖世之谈,世间名教罕能及者,故言天下希及之。○顾曰:则天玄默,而风俗自移,故曰不言之教。法道无为,人物自化,故言无为之益。
名与身孰亲?
注:名遂则身退也。○御曰:名者实之宾,世人徇名以亡身,故设问谁亲,欲令去功与名,而全其真。○疏:身,内也,实也。名,外也,宾也。孰,谁也。世人皆求外丧内,贪名丧实,何者?夫令誉芳名,本为身也,身既为名,身死名竟何施。老君愍兹颠倒,故覆云名之与身,谁是汝亲乎,而汝贪名忘身耶。以斯格量,亲疏可见,故《庄子》云: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下也。
身与货孰多?
注:财多则害身。○御曰:徇多将以求财,财得而亡身,故设问孰多,欲令掷玉毁珠,以全其身。○疏:夫资货者,本为我身,迷惑之徒,丧身徇货,故老君责言汝去货存身利多,为聚货丧身利多耶。故《庄子》云:盗跖死利於束陵之上。
得与亡孰病?
注:好得利则病於行也。○疏:夫多责得财必丧己,少欲亡货则存身。然则得是丧己之征,亡是存身之验,丧己可以为病,存身可以为乐,世人翻以得为适,以亡为病者,不亦谬乎。故教主言:得与亡,定谁是病。
甚爱必大费,
注: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甚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疏:费,损也。为是义,故甚爱名誉之人,必劳形休心,费神损智,此一句解名也。
多藏必厚亡。
注:生多藏於府库,死多藏於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剖棺之息。○疏:夫多藏贿货於府库者,必有劫盗之息,非但丧失财物,亦乃害及己身,其为败亡,祸必深厚。故《书》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庄云:大儒胪,传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於是以金锤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是也。此一句解货。
知足不辱,
注: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其身。○疏:体知财贿虚假,守分不贪,清康知足,故无耻辱,此一句解货。
知止不殆,
注:知可止则止,财利不累於身心,声色不乱於耳目,终身不危殆也。○疏:既悟名誉非真,所以止而不着,全身远害,故无危殆。上经云: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此一句结名。
可以长久。
注: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常在於己,治身则神不劳,治国则民不扰,故可长久。○疏:知止於名,知足於货,忘名忘利,则可长可久。此一句总结名。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四竟
#1案此条注文,见於道藏本陈象古《道德真经解》卷下。象古为北宋末承议郎。故可知本书应出於北宋末南宋初,绝非南齐顾欢所述,亦非唐人编集也。
5-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
吴郡征士顾欢述
大成若缺,
注:谓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
其用不弊。
注:其用心是则无弊尽时也。○御曰:谦则受益,故无困弊时也。○疏:言行业大成就之人,能忘其成,故虽大成,如似缺少不足也。只为能忘其成,故终日货用而无弊损。是以《庄子》云:小成隐道也。夫成者不缺,缺者不成,而今成而似缺者,忘缺忘成。故不见成而缺,故如缺而实成,不见缺而异成,故大成而似缺也。
大盈若冲,
注:谓道德大盈满之君,若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其用不穷。
注:其用心如是,则无穷尽时也。○疏:冲,虚也。静,尽也。言道德大满之人,能满其满,故能满如似空虚无物也。只为忘满冲虚,故能利用无竭也。夫满者不虚,虚者不满,而今满而虚者,欲明忘满忘虚,故能即虚即满,满而若虚。
大直若屈,
注: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也。○疏:大直质素之人不显直相,故能混迹同尘,委曲随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注:大巧谓多才衍也,若拙者,亦不敢见其能也。○疏:匠成万物,炉锤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功用,晦迹同凡,故若拙也。《庄子》云:雕刻众形而不为巧,是知工唾小巧也。
大辩若讷。
注: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无口辞。○御曰:不饰小说也。○疏:妙能剖析真空,诠量玄极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间。才捷利,故言蹇讷也。《庄子》云:不言之辫,亦云大辫不言。是知杨墨小辫也。
躁胜寒,
注: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於上,万物盛极则寒,寒则零落死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
注:秋冬万物静於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原也。○疏:躁,阳也。静,阴也。胜,极也。言四时运转,阴极阳生,阳极阴起。阴起故一切凋落。阳生故庶物咸盛。喻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以劝行人去躁归静也。又解:从本降迹,即躁胜寒。患迹归本,即静胜热。以明动静适时也。○顾曰:物极则反,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从此而观,盛极则衰,衰极则盛,人间诸法,例皆如此。既非常保,何所贪求。是以圣人不取不求,无得无失,而五种大行,自清自静,不为寒热所侵,始为天下之正主云云。
清静以为天下正。
注:能清能静,则为天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疏:清虚宁静,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为天下正。此则结释静胜躁,优劣之义也。○节解曰:谓得入深山,行清净,守自然,则为真人也。
天下有道,
注:谓人主有道也。
却走马以粪。
注: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田农也。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
身也。○御曰: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故无交战,屏却走马
之事,人得粪於田园。○疏:言有道之君,种於天下,干戈静息,偃武
修文,宇内清夷,无为而治,故能却驰走之马,以粪农田。治身者却六
根兵马,以道粪心,故孟子云:人皆以粪粪其田而莫之以学粪其心也。
天下无道,
注:谓人主无道。
戎马生於郊。
注:战伐不止,戎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还也。○疏:郭外日郊,无道之君,临於海内,禽荒色荒,四方不静,多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军戎兵马出生郊外。且轻身躁竞之夫,心不怀道,纵於六根兵马,驰骋尘境之中,故云生於郊也。
罪莫大於可欲,
注:好色欲也。○疏:罪者摧也,言为苦之所摧逼也。前境美丽,称可欲之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绿,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祸莫大於知不足,
注:富贵不能自禁止。○疏:祸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贪前境,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非唯灾及一身,亦乃祸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注:欲得人物,利且贵也。○御曰: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欲得祸深,故云咎也。○疏:咎,考责也,欲得之心,略无涯际,其为咎责,莫甚於斯,格量深浅,祸重咎轻,欲备显物情,故具彰二衅。
故知足之足,
注:守真根也。
常足矣。
注:无欲也。○疏:守分不食於行便足,恒无阙少,故言常足。欲明贵竞之类,遭祸遇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病后药,故继此文。
不出户,知天下。
注: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疏:户者谓知觉,攀缘分别,等门户也。有道之人虚怀内静,不驰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窥牖,以见天道。
注: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炁烦浊,吉凶利害,皆由於己。○御曰:垂拱无为,不出教令於户外,而天道可知也。○疏:牖,根窍也,天道自然之理,寨体坐忘,不窥根窍,而真心内朗,睹见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户通来去,从真照俗,窗牖内闭,喻返照真源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知益少。○疏:颠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弥远而无厌,其知浅近,暗昧而少鉴。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注: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疏:不行者,心不绿历前境而知者,能体知诸法实相,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而无心也,故《庄子》云:圣人不由心而照之于天矣。
不见而名,
注: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以知大,察内以知外。○疏:不见者,了知诸法虚幻,无可见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迹显教,不见而损情欲,文饰日以消损也。○御曰: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故能名其太平。
不为而成。
注:上无所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就也。○疏:不为者,凝神寂澹,绝於有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学人,此明寂而动也。
为学日益,
注:学者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疏:为,修营也。学,俗学也。言修俗学之人,锐情分别,故累欲日增也。
为道日损。
注: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使情欲文饰日以消损也。○御曰:为学日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者,为修学之渐,损功行者,为悟道之门,是故因益以积功,功忘而体道矣。○疏:为道谓修道也。言修道之士,虚夷恬淡,所以智德渐明,累惑日消也。
损之又损之,
注:损之者,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也。
以至於无为。
注: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疏:为学之人,执於有欲,为道之士,又滞於无为,虽复深浅不同,而俱有患。今欲治此两执,故有损益之文,既而前损损有,后损损无,二偏双遣,以至於一中之无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也。
注: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御曰:为学积功行,为道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至於淡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疏:即寂而动,即体而用,故无不为也。上经云:道常无为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注: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疏:取,摄化也。言摄取宇内苍生,令其归善者,常以无为无事而化之也。虽复应物施为,而心未常有事,此即动而寂也。故《庄子》云:孰弊弊焉,以物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疏:其心未虚忘,以事为事而有事者,斯事异无事,无事异事,动异於寂,寂乖於动,如此之人,不足以摄化天下也。
圣人无心,
注:圣人不重改更,贵因循,若似无心也。
以百姓心为心。
注:百姓心之所便,因而从之。○疏:体道洞忘,虚怀绝虑,与死灰均
其寂泊,故无心也。百姓,众生也。然圣人无心,有感斯应,应随物感,
故以百姓心为心,心既无心,心应亦不应。○节解曰:谓知道行气以神
为心,则流布百节,百节百神百名共於形中,故曰以百姓心为心也。
善者吾善之,
注:百姓为善,圣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注:百姓虽有不善者,圣人化之使为善也。○疏:善者谓无欲修学之士也,不善者谓有为滞境之人。普以平等胜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则以百姓心为心之善也。
德善矣。
注:圣人德化,百姓为善矣。○节解曰:谓行一养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坚随真,故曰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
注:百姓为信,圣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注:百姓为不信,圣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矣。
注:圣人德化,百姓为信矣。○御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也。○疏:信谓闻经戒爱乐,不信谓不乐道文,圣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问信与不信,皆令得益,而普发信心。故真迹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关键。又经云:信者学道之枢机也。一问曰:圣人无心,有感必应,不感不应者,则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令信与不信,一种教之,亦应感与不感,一种皆应。答曰:应有通有别,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则通应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真人道德之文,此则别应。若别应则待别感,通应则寻常慈照,故上经云:常善救人而无弃人也。○节解曰:谓人信一也,一亦信人,人不信一,一由人生,故道常得其信也。
圣人在天下怵怵,
注:圣人在天下,常怵怵恐惧,富贵不敢骄奢。○疏:怵怵,动惧之貌也,言无心赴感。圣人其在天下也,恒布大慈,护救苍生,恐其没溺,故怵怵而动惧也。
为天下浑其心,
注:圣人为天下百姓混浊其心,若愚暗不通也。○疏:浑沌,无分别也。言凡夫感情滞境,妄生去取,圣人欲浑沌其心,令无分别,勤惧之义,即斯谓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为圣人视听。○疏: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颠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目,滞着声色,既而漂浪长流,愆非日积,圣人愍其困苦,故显其病。六根之中,遍举两者,欲明此二患最深。故《西升经》云:耳目声色为子留愆,然举一根,诸根可悉,为文备故也。
圣人皆孩之。
注:圣人爱念百姓,如育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疏:众生妄淫耳目,沦没爱河,圣人勤惧慈救,义同赤子,哀其无识,故如婴儿之可愍。
出生入死。
注:出生,谓情欲出於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劳惑,故死也。○御曰: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疏:出生者,超凌三界,出离死生。入死者,沈沦三涂,没溺生死,若解生死义者,从无出有,以释生为生,自有还无,以释灭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注: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疏:徒,类也。言九窍四关,凡圣俱有,圣人忘之,故出三界。凡夫执着,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徒,出三界则生之徒。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注: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死地也。○疏:凡人之生动即适死地者,盖为执此十三,滞於前境故也。
夫何故?
注:问之何故,动之死地也。○疏:假设疑问,以生后答。
以其生生之厚。
注: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件天,妄行失纪也。○疏:言人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物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盖闻善摄生者,
注:摄,养也。○疏:盖不尽问之辞,犹窃闻也。摄,卫也,养也。言善摄卫养生之人,淡泊虚夷,不染尘境,摄卫之美,自显下文。
陆行不遇兕虎,
注:自然远避,害不干也。○疏:陆,平地也。兕,毒兽,一角,形如野牛,青色。言善摄生之人,不为毒兽所触。内解者言,平居安静,不为烦恼所加也。
入军不被甲兵。
注:不好战以杀也。○疏:言摄生之人,不入行阵,亦不为干戈所害。内解者,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注:养生之人,兕虎无由伤,兵刃无由加也。○御曰:善摄理生之人,心照清净,无贪取之意,故外物不可加害。○疏:诸本言驻。驻,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触,喻痴人也。虎性躁暴,喻啧也。兵刃锐利,能伤於人,喻食也。言善摄生者,妙体真空,故虽处世间,而不为三毒所害也。
夫何故?
注:问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也。○疏:假设疑问有何事,故得政如此。
以其无死地。
注: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营护之,此物自然不敢害也。○御曰: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也。○疏:夫见有身者,故以身为死地也。今善摄生之人,忘於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节解曰:谓圣人怀精神守一,行气握固胎息,故使此物不害之。道处其心,真气俱存,故无刑杀之地也。
道生之,
注:道生万物。
德畜之。
注:德,一也,一生布炁而畜养之也。○御曰:物得以生,养万类也。○疏: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上德慈救,畜养群生也,故云道生德畜也。
物形之,
注:一为万物设形象。
势成之。
注:亦云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炁势以成之。○疏:陶莹心灵,令行业淳熟而成就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注:道德所为,无不尽惊动而尊敬之也。○御曰:万物皆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疏:道德生育,具如前旨,苍生荷赖,日用不知,是以劝示令崇尚也。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注: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也。○御曰: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也。○疏: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注:言道之於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此。○疏:重迭前文,以生后句。而举道不言德者,明德不异道,而文略故也。《西升经》云:道德浑沌,玄妙同也。长之者,谓增其善芽。育之者,谓进其功行也。成熟者,谓以无上妙法,莹饰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业淳熟,此犹迭前语,来生后文也。养覆者,养谓酬其果报,覆谓鹰以大慈也。已上四双,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德,明能遣其功也。
生而不有,
注: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用。○疏: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刍狗其情,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为而不恃,
注: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疏:既生成万物,不有其生,施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长而不宰,
注: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用也。○疏:长养苍生,功伴造化,而能所俱幻,谁其宰乎,此遣长之等四双也。
是谓玄德。
注: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也。○疏:是则指於上句,谓则言及下文。玄者深远之名,德以证护为义,指前体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目人,可谓玄德。○车曰:道为阳极,阳即天也。天以运动,所以生万物。德为阴极,阴即地也,地以包含,所以畜万物。受炁日生,养形曰畜,所云一切万物之形势。成之者,因其业势而成就之。业势应合为人,即为作人形而成就之。○蔡曰:为诸众生作四时之势,成就万物,此说在前。
天下有始,
注:始有道也。
以为天下母。
注:道为天下万物母也。○御曰:始者冲和之妙黑也,言此妙炁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也。○疏:始道本母,道述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识根知本,故经云:万物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蔡曰:始,本也。言一切众生,沈沦五欲,不知根本,随流逐末漂浪生死。故老君举本示之,明天下有清虚炁为道德,为汝根本,且始则无先,母则有功,取其生物,故称始也。育之功,遂称母也。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注:子,一也。既知得道,以当复知一也。○御曰:万物既得冲炁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炁之子也。○疏:夫本能生迹,母能生物,既知道是我母,即知我是道子,从道而生故也。经曰:虚无自然,是真父母。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注:以知其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蔡曰:既知己是道子,从而得生,则须守清静无为,复归其母,便与道同也。
役身不殆。
注:不危殆也。○御曰:既知身是冲炁之子,当守此冲和妙炁,不令离散,则终没其身无危殆也。○疏:既知我是道子,应须归复守其母也。但能归根守母,守道会真,迹虽有没有存,而本无危无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而末能摄本,所以须归其母。母能生子,所以须守其母。守母则久视长生,归本则投身不殆,故劝之也。《西升经》云:常能养母,乃能长久。
塞其兑,
注:兑,目也。使目不妄视。
闭其门,
注:门,口也,使口不妄言。○疏:上虽劝其守母,犹未示其修守之方,故次下文具显守复方卫,即闭塞等是也。兑,口也。而六根之中,偏举兑者,明江既是三业,又沾六根为罪多也。门,五门。闭五门,不染尘境也。前举兑是根之别,此言门是根之总也。但闭塞之义有两,一者断情忍色,柄托山林,或却扫闭门,不见可欲。二者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能染之心,外无可欲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而恒处道场,不乖真境,岂日杜耳闭目而称闭塞哉。盖不然乎,斯乃闭塞之妙也。
终身不勤。
注: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矣。○疏:勤,劳苦也。夫学道多端,行门匪一,或静心而避尘境,或即境而体真源,深浅纠纷,寔唯多种。故《西升经》云:动则有劫载自,唯甚苦勤也。但能依前闭塞,即境而真,心性闲宽而无劳倦,可以尽年,终而不苦勤也。
开其兑,济其事,
注;开其五欲之门,济其六尘之事,心神内疲,耳目外困,终身劳倦也。
终身不救。
注:祸乱成也。○疏:及愚者为之,即开眼耳等根,济於声色等事,终身耽染,没命贪淫,纵使大圣大慈,良亦目击不能救也。
见小曰明,
注: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也。○御曰:人能於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也。○疏:见,观照也,小,微细之名也。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於妙境,智慧日日增明,故上经云:观其妙也。
守柔日强。
注:守柔弱者,日以强大。○疏:既能见小,则智慧增明,复能用道,兼知柔弱,故其德业日日强盛也。夫学之初,有定有惠,有行有解,见小即是惠定之门,用柔即是行解之衍。故六度之中,有行有解,前五是行,后一是解,解则是惠是空,行则兼空兼有,而以空导有,以有资空,欲明资导之能,故言用柔见小也。
用其光,
注:用其目光於外,视时世之利害。
复归其明,
注:复当反其光明於内,无使精神泄於外也。○疏:光,照外也。既即照而忘,韬光晦迹,归明於昧,故云复归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也。《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无遗身殃,
注:内视存神,不为漏失。
是谓习常。
注:人能行此,是谓习修常道也。○御曰:遗,与也。言还守内明,则无与身为殃答者,如此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疏:既即照而忘,行圆德满,诸累以尽,无复遗余之殃答也。亦云:遗,与也,无复与身之殃衅也。行业圆备,诸累复尽,传经主教允属其人,故指此人可谓承袭常道,绍隆真教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注: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则行於大道,躬行无为之化。○节解曰:吾夙夜介介,心念守一於身也。○王及罗什二家云#1: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则便行於大道也。
唯施是畏。
注: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御曰: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与道不合,故唯所施为,是皆可畏之也。○疏:使我者,假设之辞也。知,分别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贡,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险而常安,临大难而无畏也。今乃起心分别,乖於至道,诸所施为,动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
注:夷,平易也。
而民好径。
注:径邪不平也,夫道甚平易,而民好从径邪也。○疏:夷,平正也。径,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无分别,颠倒之类,背正向邪,遂使大道陵迟,小成孔炽。○节解曰:谓人好邪伪,行妄径也。
朝甚除,
注:高台榭,修官室。○疏:无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宫,雕楹刻楠,穷乎绮丽。
田甚芜,
注:农事废,不耕治,失时也。○节解曰:谓人不修其一,朝夕自饰而生病,故心荒秽也。○疏:徭役既繁,农夫丧业,东皋不作,南亩荒芜。
仓甚虚,
注:五谷伤害,国无储也。○节解曰:谓不守固其一,则五藏空乏,故曰虚也。○疏:稼穑有退,国用无赀,杼轴既空,仓廪斯罄。
服文彩,
注:好饰伪,贵外华也。
带利剑,
注:上刚强,武且奢。○御曰:文德不修,尚武备也。○节解曰:谓好华服於身,一去邪来,带利剑,仗刃备,为鬼邪所病。
厌饮食。
注:多嗜欲,无足时。○疏:黼黻文绣,以丽其身,干将莫耶,以卫其命,嘐醴膻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民,嗟乎饕餮,一至於此。
资货有余,是谓盗夸。
注: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节解曰:谓好其甘肥以养其容,一去其中,百病并生,乃以资货备於死丧也。
非道也哉。
注:人君所行如是,死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御曰: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节解曰:谓人不行一,但念好服美食,可以为盗贼,不能止病却死,故非道也。○疏:多赀多敛,如盗如贼,既畜既积,且矜且夸,乖理悖德,谓之非道。行人道心解之者,朝甚除,无善功。田甚芜,心荒废。仓甚虚,无道德。服文彩,好饰词。带利剑,贪心锐。厌饮食,耽滋味。资货有余,积不散也。
善建不拔,
注: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也。○疏:建,立也。拔,倾也。能建立道心之人,志愿坚固,直至道场,不可倾拔也。王、卢曰:夫言车者以众材合成,乃名车也。君以众人共载,乃成君也。然无材,车何以为有。无人,君何以为高。故爱车者当须重材,宝元者当须守人也。○节解曰:谓道真无名抱一,内守不外求,故曰无誉也。
善抱者不脱,
注: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也。○疏:抱,持也。脱,失也。前句发心,此句起行也。言善持真行之人,一之永得,终无差失。
子孙祭祀不辗。
注:御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有功,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1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注:修道於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疏:以前之学行,修营其身,既而能所相应,道德真实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注: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於来世子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注:修道於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
注:修道於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疏:五等诸侯,清虚修道,遂致域中宁谧,内外无虞,岂非贤圣之君,德行丰赡者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注: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也。○疏:九五之君,用道而治,端拱玄默,天下太平,是以万国来朝,四方归附,化无不被,其德能普。
故以身观身,
注: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谁亡谁存。
以家观家,
注: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也。
以乡观乡,
注: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
注: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注: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老君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观之而知也。○疏:夫尧舜所以升平者,有道故也。桀纣所以淫乱者,无道故也。是知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以有道天下观无道天下,乃至家国利害,断可知矣。故老君假设云:我何以知天下成败之事乎,只以此格量,足为龟镜矣。
含德之厚,
注:谓含怀道德之厚者。
比於赤子。
注:神明保佑含德之人,比若父母之於赤子也。○疏:含怀道德,甚自淳厚,欲表其状,故取譬婴儿,婴儿之行,具列於下文。
毒虫不螫,
注:蜂蔓蛇虺不螫之也。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注:赤子不害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於人。○御曰:至人神矣,物不能伤,既无害物之心,故无毒螫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疏:毒虫,蛇虺类也。攫鸟,鹰鹤类也。猛兽,兕虎类也。螫,行毒也。搏,击触也。言赤子不犯前境,故不遭三物所加,喻含德妙达,故不为三毒所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
注: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心不移也。○疏:言赤子筋骨柔弱,手握坚固,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虽复混逵同尘,而灵府洁白,在染不染,故言握固,此一句明意业冷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注: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疏:《字林》云:峡,小儿阴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阴怛怒作,乃精满室之至也。况含德体道淳和,无为虚泊,虽复扬波处俗,闻见色声,而妙悟真空,不见合和之相,盖以精粹之至,此一句明身业冷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注: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熙多之所致也。○御曰: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阴阳配合,而和气之源动作者,由精粹之至。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由纯和之至,此赤子含黑也。○疏: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况含德妙达真宗,故能说无所说,虽复辫雕万物,而不乖於无言,此一句明口业冷也。前言终日啼号而声不嘶嘎者,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
知和曰常,
注: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於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御曰:能如婴儿,固守和柔,是谓知常之行者也。○疏:知此不言之言,是淳和之理者,乃曰体於真常之道也。
知常曰明。
注: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於玄妙。○疏:知於真常之道,是日智慧明照也。益生日祥。注:祥,长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疏:祥,多也。几惑之人,不体生无生相,多食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日日增广。
心使气日强。
注:心常专一为和柔,故神气实内而形柔。若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於中,故形体日以刚强。○御曰:心有是非,气无分别,若役心使气,是日强梁之人。○疏:心,神也。气,身也。物情颠倒,触类生迷。岂知万物皆空,身亦虚幻,既而以神使形,驱驰劳役,是以生死之业日日强盛。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
注:万物壮极则枯老,枯老则不得道矣。○疏:夫盛者铃衰,物壮则老,是知益生使气,足验无常,既曰无常,故非真道。
非道早已。
注:不得道者早已,早已者,死也。○御曰:凡物壮.极则衰老,故戒云矜壮恃强,是谓不合於道,当须早已。已,止也。○疏:已,止也。既非真道,应须止而勿为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五竟
#1云:原作“亡”,当作云。
#2代:原作“伐”,当作代。
6-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六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六
吴郡征士顾欢述
知者不言,
注:知者贵行不贵言。○疏:知道之士,达於妙理,知理无言说,所以不言。故《庄子》云:道无问,问无应,无为谓是也。○节解曰:谓一不可说也。
言者不知。
注:驷不及舌,多言多患。○疏:封执名言执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庄子》云: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知与黄帝是也。○节解曰:谓说者不知一也。
塞其兑,闭其门,
注:塞闭之者,欲绝其源。○御曰:了悟者,於法无爱染,於言无执滞,故云塞其兑。既无爱染,则嗜欲之门闭矣。○疏:塞者息言论,闭者制六情也。○节解曰:谓闭塞九窍,固精守气也。
挫其锐,
注:人情欲有所锐为者,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疏:止贪竞也。
解其纷,
注:纷,结恨不休者,当念道淡泊以解释之。○疏:释患怒也。
和其光,
注: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暗昧,不使耀乱人也。○疏:接愚俗也。
同其尘,
注:不当自别殊也。○疏:混世事也。上来数句,前已具释,今略帖文,不复详辫。所以重言者,明此数句於学门切当,故重出之也。
是谓玄同。
注: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疏:前既断伏身心,次则和光晦迹,所以行圆德满,故与玄理符同。○裴曰:光,智也。尘、愚也。众生饰智以耀人,纵愚以染患,圣人和光不耀,同其尘也。
故不可得而亲,
注: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御曰:玄同无私,故不可得而亲也。
故不可得而疏;
注:志静无欲,与人无怨。○御曰:泛然和众,不可得而疏。○疏: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於物我,亦一观乎亲疏。
不可得而利,
注: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御曰:无欲,故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注:不与责争利,不与勇争气。○御曰:无欲可争,故不可得而害。○疏:夫利害者,与乎存亡死生,无变於己,况利害之间乎。故《庄子》云:不就利,不违害。
不可得而贵,
注: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御曰:体道自然而然,故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
注:不以乘权而骄,不以失志故屈。○御曰:洗然无瑕滓,故不可得而贱。○疏:夫富贵者兴乎荣辱也,故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不可以贵,以贵贱语其心也。
故为天下贵。
注: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为天下贵也。○御曰:体了无滞,言忘理畅,锐纷尽解,光尘亦同,既难亲疏,不可贵贱,故为天下贵。○疏:既遣荡乎亲疏,又虚忘於利害,毁誉不关其虑,贵贱莫届乎怀,故苍生荷戴而不辞,群品乐推而不厌,是以天下人间尊而贵之。
以正理国,
注: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至有国也。○疏:以,用也。政谓名教法律也,治,辑理也。夫圣人驭世接物,随机运权,道以行兵用实,智以理国,此则偃武修文之时也。
以奇用兵,
注:奇,诈也。天使诈伪之人,令其用兵也。○疏:奇,窃诈也。克定祸乱,应须用兵,兵不厌诈,必资奇谲,此则偃文修武之世也。○节解曰:谓治身者正於心,不以。兵自伤也。国,身也。
以无事取天下。
注: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御曰:在宥天下,贵乎无为,若以政教理国,奇诈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无事无为,可以取天下。○疏:文武之道,应物随时,譬彼递庐,方兹刍狗,执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无为无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庙堂之上,以斯化物,物无疵疠,用此治民,民歌击壤,摄取之妙,其在兹乎。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注: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之。○御曰:以此,下文知之也。○疏:教主假设我何以知摄化天下必须无事乎,用此下文则知之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注:天下谓人主也,忌讳谓防禁也,令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共相欺给,故贫也。○节解曰:谓有为也。○疏:刑法严举,罹罪者众,民不安业,所以弥贫。治身者,不能率性任真,而笃於禁忌,内无道德,故贫也。一句解以政。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注: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於目,听者惑於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矣。○御曰:利器谓权谋,人主以权谋为多,不能返实,下则应之以谲诈,故令国家滋益昏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注: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多知伎巧,刻画宫宇,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彩色,日以滋起。○疏:知巧谓机心也。奇物谓战具也。言在上好武,下必顺之,故各起异端,竞献知巧,野战攻城,机械非一,多呈奇物,以取洪勋,治身者多知巧许,食取前境,分别之心,日益其弊,此一句重释用兵也。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注:法,好也。珍好之物,滋生彰着,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御曰:无为既失,法令益明,窃法为奸,尽成盗贼,岂非多有乎?○荣曰:珍好之物,为法物也。多贵金玉,盗贼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盗盗更多,礼所以整乱作。○陈曰:亦自然之理也,多忌讳则失取舍之和也,多利器则权在下也,多伎巧则荡心之所生也,滋法令则弊幸之兴不可革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注:故圣人云,谓下事也。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节解曰:谓守自然则元气流行也。○疏:主上虚淡无为,下民自化,改恶从善,言老君自是圣人,托摄谦之圣化,故《庄子》云:寓言十九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
注: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节解曰:谓人无事则形气精神血脉充溢也。○疏:心既无为,迹又无事,四民居业,六合同欢,轻徭薄赋,不富如何。
我好静而民自正,
注: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也。○节解曰:谓人虚心不邪念,则气存形中也。○疏:在上好静,不扰於民,民禀淳风,自归正道。
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我常无欲,去华文,微服饰,民随我以为质朴。○节解曰:谓人无情欲,守一坚固,则精气淳厚,不衰耗也。○疏:君上寡欲少私,清康洁素,则百姓知足守分,归於淳朴也。自圣人已下数句,并释无事取天下之义也。
其政闷闷,
注: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
其民醇醇。
注: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疏:闷闷,宽裕也。淳,质朴也。言君上无为布政宽裕,下民从化,皆多淳朴也。
其政察察,
注:其政教急疾,言央於。听次於耳也。
其民缺缺。
注: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疏:察察,严速也。缺缺,零落也。上好有为,为政迫遽,民遭其暴,故多零落也。夫治身亦宜虚忘宽简,不得执心急速也。
兮福之所倚,
注:倚,因也。夫祸因福而生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福来祸去。
福兮祸之所伏。
注:福伏匿於祸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疏:倚,因也。匿,伏也。言闷闷则致福,察察则招祸,此之三事,近由一心,福则在於祸中,祸则伏在福内,其则不远也。
孰知其极?
注:祸福更相生,谁知其穷极时也。
其无正。
注:无,不也,谓人君不正其身无国也。○疏:孰,谁也。福祸之征起乎善恶,业既不定,报亦随之,所以轮转三涂,回还六道,千变万化,谁知其极乎。上士达人,志我济物,体兹正道,悟彼重玄,不为祸福之因,故无祸福之报,故《庄子》云: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今所以轮转无极者,为其不怀正道故也。
正复为奇,
注:奇,诈也,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疏:奇,虚诈也。假使有心学於正道者,则执正为正,未能忘遣,不与实相应,故为虚诈也。
善复为祆。
注:善人皆复化止为祆祥也。○疏:纵为善者,犹执名言,既乖正理,适为妖孽,故《庄子》云:为声为名,为妖孽也。○顾曰:设欲为善,乃为妖孽,名声之善也。○节解曰:为人得道之福,不能守一,辄有骄盈,邪意复生也。
民之迷,其日固久。
御曰:言人君迷惑失正已来,其日固久矣。○节解曰:谓世之人不能守其一,惑於邪伪,失福得祸,从来久远,非独今日也。○疏:言凡鄙之人,所以为妖为奇者,以其愚痴迷惑,其日固久,故抑乃无始,岂日今生。故《西升经》云:如是迷来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注: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节解曰:方谓一之正道也,守之当坚,行之当久,无复以邪自伤割也。○疏:圣人体道方正,轨则苍生,随机引诱,因循任物,终不宰割,使从己也。此则举圣戒,凡令其修学。
廉而不害,
注:圣人行康清,砍以化民,不以伤害民也。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疏:妙体物境空幻,无可贪取非关,卓尔清康,避世之秽害也。斯则冷秽双遣,贪康两忘,不廉而廉,不秽而秽,故《庄子》云:大康不栗,又云:廉清不信。○节解曰:康谓气之清也。不可以秽浊妨道行也。
直而不肆,
注:肆,申也,圣人虽曲己从人,不自申也。○疏:肆,申也。素质雅正,体无邪馅,而曲从於物,不由己直,故前章云大直若屈也。○节解曰:谓一之功平,随心委曲,不可以绳墨为正。
光而不耀。
注:圣人虽有独见之明,常如暗昧,不以耀乱人也。○御曰:圣人善化,不割彼而为方,不秽彼而为康,不申彼而为直,不耀彼而为光,但修之於身,而天下自化。肆,申也。○节解曰:光谓神明流通,内润形中,不须火烛为耀也。○疏:智慧光明,无幽不照,而韬光晦迹,不炫耀於物,忘其照也。故《庄子》云:滑疑之耀,圣人图而域之。
治人,
注:谓人君欲治理人民也。
事天,
注:事,用也。当用天道,顺四时也。
莫如啬。
注:音,爱惜也。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秦,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也。○疏:天,自然也。式,法也。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元者,无过用无为至法也。
夫唯啬,是以早服;
注:早,先也,服,得也。夫俭爱民财,则人安。爱惜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御曰:何以聚人?日财,故能检爱,四方之人根负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疏:叹此无为之法,独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则制伏魔试,用之治国则远荒归伏。
早服谓之重积德;
注: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德於己也。○疏:重,深重也。积,累积也。言欲内制魔试,外伏遐藩,必须积行累功,其德深重,方可远伏也。○御曰:圣人积德,四海归食,则无有不能制伏者矣。克,能也。○节解曰:谓奸邪伏匿者,皆由重一而积气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注:克,胜也。积德於己,则无不胜也。○疏:克,胜也,亦得也,言累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他,无所丧失,内外制伏,无不获胜也。○节解曰:谓重一气积,邪除病愈,故无不克胜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注:无不克胜,则莫有知己德之穷极也。○疏:能知相应理,无不契道深功远,莫能知其穷极者也。○节解曰:谓一行身中除邪愈病,莫知尽极,则其命长存。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注:莫知己德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政福。○疏:既理无不契,则深远无极,故以有国往民,为王侯化主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注: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疏:既为帝王国主,慈育苍生,视物如子,故云之母。德行虽高,功成不处,无为虚淡,故可长久矣。
是谓深根固蒂,
注:人能以熙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木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无使泄漏也。
长生久视之道。
注:深根坚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也。○疏:根,本也。蒂,迹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迹,述而本日深根,本而进日固蒂,夫根不深则倾危,蒂不固则零落,只为根深所以长生,蒂固所以久视,此明有国圣人本迹俱妙,故结云长生久视之道。视,照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鲜,鱼也。烹小鱼者不去肠,不削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疏:烹,煮也。鲜,鱼也。言煮小鱼挠之则糜烂,任置即自全,喻理国无为即太平,躁动则荒乱。
以道往天下,其鬼不神;
注: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神不敢见其精神以犯人也。○疏:莅,临也。言用正道以临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敢为妖孽之患也。○顾曰:神者灵效之谓也。以道居位临理天下则太平,太平之代鬼魅不敢神,以道修身,则真照得一,得一之士,尸魄不灵。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注:其鬼非无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伤自然之人也。○御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谓鬼歇灭而无神也,但其不敢见怪以伤人矣。○疏:神,灵验也。非此鬼不灵验也,但以福佑於人,不损伤於物。治身者,鬼以馅魅为义,即是扰动邪淫之心也。言以正道理身,馅魅之心不能伤於正行,纵使心动,即其真照,故不能伤行也。○节解曰:非谓鬼无神也,道在人身,故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注:非其鬼神不能伤害人,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不敢干也。○御曰:鬼见神怪伤人者,由圣人有为失道故也。今鬼所以不见怪伤人者,盖以圣人无为清净故尔。○疏:诸本作亦字,张系及陆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故作亦字,今用之。为是言非此鬼不伤物,但为圣人以道往位,能制伏邪恶,故鬼不伤害於人,力在圣理,故云亦不伤人也。治身者言非但动心不能伤行,以为圣智制伏,故虽动而不能伤寂也。○节解曰:谓人行治道与神明相合,内无阴过,故鬼不能伤也。外无阳罪,故圣人不能刑也。人之行一,天神在外卫身,在里护形,元气混沌,皆共治身。己之所行,上法於天,头戴日月光明,星辰列宿皆在身中,精神呼吸,食玉英也。
夫两不相伤,
注:鬼与圣人,两俱不相伤也。
故德交归。
注:夫不相伤者,则人得治於阳,鬼得治於阴,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疏:两谓鬼处於阴,人处於阳,幽显得所,不相伤害,而守其分,两无伟阅,遂乃人施德於鬼,鬼恩惠於人,恩德往来,故交相亲附也。理身者摄动归寂,以成己行,既即动即寂,何所摄耶。今明不摄而摄,不应而应,非应之而应者也。
大国者下流,
注:治大国当如江海居下流,不逆於细微也。
天下之交。
注:大国者天下士民之所交会也。○节解曰:泥丸为大国,为小国,口承上,下灌丹田,丹田则地郊也。○疏:大国则万乘之邦,郊,郭外也。之,往也。言大国虚容,譬於江海,江海处众流之下,故百川竞注,大国用道谦柔,故万邦归往,朝宗慕义,满於郊郭也。本亦作交字,大国行谦,故与小国交会也。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静故胜牡,
注:牝者,阴类也。柔谦和而不唱。女所以能屈於男者,阴胜阳也。以其安静,不先求也。○疏:天下之郊,迭前文以生后句也。牝雌静也,牡雄躁也,言大国所以能令诸国款付而交会者,常用谦和雌静,故能胜雄躁也。若用刚躁,则不能政也。是知治身治国,莫不以柔顺为先也。
以静为下。
注:阴道以安静为谦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注:能谦下者,则常取之。○疏:以,用也。下,谦逊也。取,摄化也。言圣人君临大国,善用谦柔,故能摄化万邦,遐迩款附,重译来贡,不亦宜乎。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注:此言国无小大,能执谦畜人,则无过失。○御曰:大取小以为臣妾,小取大以为援助也。○节解曰:谓泥丸居上为大国,丹田处下为小国,行一之道,闭气咽液,下流丹田,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气,胎息引之,还补其脑,推而引之,云布四海,故上取下聚也。小国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国之中,钦风慕义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注: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相取也。○疏:或,不定,言小国用柔,故聚於大国之中,大国用下,故取得万国之惧心。用下则同,聚取斯别,故言或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注:大国不失下,则兼并小国而取畜之,使为臣仆也。○疏: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余意也,不过欲兼爱小国,小国用柔者,亦无#1余心,不过欲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也。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注: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也。○御曰:一求臣妾,二求援事,是两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国者常戒於盈满,故云大者-宜为其下。○疏:两者谓大小二国兼畜入事,各遂其心,虽复大小俱用柔和,而大宜偏行谦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轻小,未尝以小陵大,故陵大者宜为下,此则高者抑之义也。○节解曰:两者谓泥丸丹田也,泥丸欲气升,丹田欲气降,共成一神也。
道者,万物之奥,
注: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疏: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奥,深密也,亦藏府也,言道生成万有,囊括百灵,大无不包,故为万物藏府也。
善人之宝,
注:善人以道为身宝,故不敢违失也。○御曰: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宝而行之,而无息累也。○疏:修道善人达见真性,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宝而贵之。
不善人之所保。
注: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谓遭患逢急,犹知自悔卑下也。○疏:保,守持也,流俗之耽滞物境,性情浮竞,岂能守持也。
美言可以市,
注:美言者独可於市耳,大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美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
注:加,别也。人有尊贵之行,可以自别异於凡人,未足以尊道也。○御曰: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之行,可以加人,以况圣人,以甘善法味之言,尊高清冷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贾之售,相率而从善矣。○疏:不善之人,心行浇薄,言多佞美,好为饰词,犹如市井,更相觅利,又不能守弱伪谦,后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於人,不善之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远乎。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注: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时,无有弃民,德化淳也。○御曰:不善之人,亦在德化而已,何弃遗之有乎?○疏:奚,何也,言圣道冥通,救物弘普,纵使众生不善,何有弃心,慈救覆被,接济无遗。
故立天子,置三公,
注:欲使教化不善人也。○疏:既接济无遗,宜设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统万机,置三公而论道。调治阴阳,辑熙治政,意在舟航庶品,亭毒群生。自开辟已来,真君出世体道,权应而为帝王,上以象三清而置僚署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注: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也。○疏:拱璧,抱璧也。谓圆全大璧也。驷马,一乘车也。古者召士,必先斋拱璧,后遣驷马之车,言纵有高盖全璧,富贵荣华,亦不如无为坐忘,修进此道,何者?夫修道可以长生,富贵适为大患,故广成子云:人生处世,如云翔空,氛蔼俄尔,以此格量,不如远矣。○顾曰:皎洁修名,谓之尊行,自尊於行者,可以加胜於人,殊非至也。○孙曰:美言可以夺众货之价,尊行可以加众人之上,夫道之出言,淡乎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岂华词以悦百姓之耳,饰行以耀万物之目哉。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
注: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於身也。○顾曰:无假远索,日日求之,但行积於身,得之於心,玄悟在我也。
有罪以免耶?
注:有罪谓遭乱世暗君,妄行刑诛,修道可以解怨,免於众邪也。鸠摩罗什等曰:回向善道,以免诸恶。
故为天下贵。
注:道德洞达,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御曰:道在悟不在求,不如财帛,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自无罪累,岂待有罪方求免耶?故可为天下贵也。○疏:言曩昔圣人所以珍贵此道者,何耶?只为不经一日,求之则得,此言悟者目击道存,迷者累劫不会,假使无始以来,生死罪谴,一得还源,可以顿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议,故为天下人间之所尊贵也。
为无为,
注:因循而成,故无所造作。○疏:妙契心源,不失真照,照达有为,即无为是也。故无为即为,为即无为也。○节解曰:谓为一者不为身也。
事无事,
注:不预设备,除烦省事也。○疏:事者色声物境,一切诸事也。妙体真空,照不乖寂,虽涉事而无事也。○节解曰:谓事一者不事人也。
味无味。
注:深思远虑,味道之意也。○疏:味者染着之谓也,根尘两空,色味双寂,虽复取味而无滞也。
大小多少,
注:徕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
注:行善修道,绝祸於未生也。○御曰:於为无为,於事无事,於味无味者,假令大之与小,多之与少,既不越分,则无与为怨。若逐境生心,违分伤性,则无大无小,皆为怨怼。今既守分全和,是故能报怨以德也。○疏:怨,怼也。报,偿也。言无始以来,大小之罪,多少之业,今欲喊除顿偿使了者,必须用前为、事、味等三种德心观之,则三世皆空,万法虚静,物我冥一,何恋之有,故前章云:有罪以免耶,斯之谓也。
图难於易,
注:欲图难事,当於易时未及成也。○疏:图,谋度也。难,罪报也。易,初心也。言欲谋度遣却恶道之难者,必须观察初心,既无作则无报也。
为大於细。
注:欲为大事,必作於小,祸乱从小来也。○御曰:肆情纵欲者,於为无不难,於事无不大,今欲图度其难,营为其大,当须与性未散而分未越,则是於其易细也。○疏:细,小也,为巨衅者,本乎微小,此明欲灭恶果,先须遣因。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注:明上文所预图。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注:处谦虚也。○疏:作,起也。夫天下艰难罪报,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业甚易也,故重考大殃,必起於小,从微至著,渐成巨衅,所以欲除恶报,先制初心。
故能成其大。
注: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
注:不重言也。○节解曰:谓人轻诺者,失自矜之实也。○疏:此起喻也,诺,然许也。寡,少也。夫轻易许诺於人者,必少信实,后则贻於寡信之责。
多易必多难。
注:不慎患也。○御曰:轻诺许人,必寡於信,动作於易,后必多难。○疏:此合喻也。夫轻易许诺,则致寡信之责,亦犹轻易为罪,必招八难之重殃,故修道之士,应须凝重,不可轻率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
注: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
故终无难。
注: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疏:犹,尚也。体道圣人实无难易,而尚难而不为,故无艰难之责,况在凡俗而纵情乎。此举圣戒凡也。故郭注《庄子》云:圣人虽入火不热,而未曾蹈火,又云:远火非逃热,即斯义也。
其安易持,
注: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疏:安,静也,持,守也。言圣人灵府寂泊,未起攀缘,如此之时,甚易修守也。
其未兆易谋。
注:情欲祸患,未有形兆之时,易谋止也。○疏:兆,状也。谋,图也。其次虽起心绿取,而於境未有形状,即宜摄心归静,於业未成,故易谋虑也。
其脆易破,
注:祸乱未动於朝夕,情欲未见於形色,如脆弱易破除也。
其微易散。
注:其事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疏:脆,虚软也。犹如果瓜结实未坚,虚脆易破,初心起染,亦复如是,结业微浅,故易除也。
为之於未有,
注:欲有所为,当於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一疏:为,学也,言圣人修守常在,未有缘染之时,此解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乱。
注:治身治国,於未乱之时,当预闭其门也。○疏:乱者,谓结业以成,为业所牵,精神昏乱也。今萌心虽起染,於境未见,当尔之时,易为洽理,此解其未兆易谋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注:从小成大也。○疏:夫百围之木,生於毫微,喻三涂重衅,原乎一念,而以木为喻者,言木从小至大,遂能荫蔽日光,譬染心从微至著,亦能覆盖真性,若推此树,起自虚无,即空而至,树亦非有,四尘所成故也。烦恼为义,起自虚无,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注:从卑立高也。○疏:层,犹级也。言九级之台,起於一篑之土,喻九夜之祸,起乎一念染心,助诸学者,深宜戒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注:从近至远。○疏:河上本作千里,此言百仞。且七尺日仞,夫陆百仞之高岑,发自初步。履八门之苦难,起自染心。前况方造未息。
为者败之,
注:有为於事,废於自然,有为於义,废於慈仁,有为於色,废於精神也。
执者失之。
注:执利遇息,执敌失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也。○御曰:凡情迷执,不能忘遣,动成执着,执者求得,理必失之。○疏:至道虚空,无为无执,凡情颠倒,有执有为,为即危亡,故言败之,执乖实当,故言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注:圣人不为华文,不为利色,不为残害,故无败坏。
无执,故无失。
注: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於人也。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注:从,为也。民之为事,常於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之。○疏:几,近也。凡人从於有为之务,执心躁竞,分别取舍,曾无远见,每欲近成,有始无卒,故多败也。《书》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终当如始,不终懈怠。○疏:此戒慎学人,令道心坚固,终始如一,岂有败乎,六度之中,终当第四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
注:圣人欲人所不欲者,人欲彰显,圣人欲韬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众人欲於财色,圣人欲於道德。
不贵难得之货;
注:圣人不眩晃为服玩,不贱石而贵玉。
学不学,
注:圣人学人所不能学者,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复众人之所过。
注:众人学问反也,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实也。○御曰:圣人不求过分之学也。○疏:圣人灵照自天,不同凡智,了知诸境空幻,不见可欲之物,故於欲中,即不见欲相,既於欲不欲,何玉帛之可贵乎。又达真假无差,故能无学,学即不学,不学即学,不见学异不学异学,故《西升经》云: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河上本作复,诸家作备,备,防也,众人执滞有为,不能忘学,故执学者以防众生之祸患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
注: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
而不敢为。
注:言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离本也。○疏:辅,助也,导也。言一切众生,皆禀自然正性,迷惑妄执,丧道乖真,今圣人欲持学不学之方,引导令其归本,但圣人穷理尽性,亦无为无不为也。今言圣人不为者,亦欲辅导群生,复被自然之理,故言不敢为也。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六竟
#1“亦无”二字脱,据道藏本《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十六
补。
7-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七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七
吴郡征士顾欢述
古之善为道者,
注:谓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
非以明民,
注: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
将欲愚之。
注: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御曰:人君善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人,将导之以和,使归复於朴,令如愚也。○疏:为道,犹修道也。言古昔善修道之士,实智内明,无幽不烛,外若愚时,不耀於人,闭智塞聪,韬光晦迹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注:以其智太多而为巧伪。○御曰:君将明道以临下,人必役智以应上,智多则诈兴,是以难理。○疏:治,理也,智,分别也。言众生所以难治者,为心多分别,不能虚忘,故难化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注:使智慧之人治国政之事,必远道德,妄作威福,为国之贼也。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注:不使智慧之人治国之政事,则民守正直,不为邪饰,上下相亲,君臣同力,故为国之福也。○御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纯德之士,使偃息蕃魏,弄丸难解,自然智诈日薄,淳朴日兴,人和则年丰,故是国之福也。○疏:若用明智察俗以理物者,既乖淳和,人同贼害,言无为至虚至静,忘心遣智,尸居玄默,以斯御世者,其唯上德乎。以此格量,胜劣可见,治国既尔,身亦宜然。
知此两者,亦楷式。
注:两者谓智与不智也,常能知智为贼,不智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御曰:役智诈则害於人,任纯德则福於国,人君能知此两者,委任纯德之臣,是亦为君楷模之法式也。○疏:两者前文智与不智也。能知智为贼,不智为德,则可为修身之楷模,治国之洪范也。○节解曰:谓去智守愚,则病除气盛,此治身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注:玄,天也,能知治国治身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疏:常能知无分别为治身之楷式者,可谓深玄之大德也。
玄德深远,
注:玄德之人深不可测,远不可极也。
与物反,
注: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於己,玄德欲施与人。○节解曰:谓一之深远,乃在太清,降下绛宫,入子形中,物皆枯死,子独长生,故与物反也。○疏:冥真契道谓之玄德,穷源极际谓之深远,深远之智,智乖於俗,故与物反。
然后乃至大顺。
注: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顺,顺天理也。○疏:顺有两种,一顺於理,二顺於俗,顺理则契於妙本,顽俗则同尘降逵。问曰:前言反物,后言顺俗,则前反后顺,文岂类乎。答曰:前言反者,此言明,不反而反,后言顺者,亦不顺而顺,不顺而顺,顺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顺,亦何所嫌也。问曰:经称大顺,顺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顺对违,虽顺而小,今不顺不违,而违而顺,顺不异违,违不乖顺,所以出处语默,唯道是从,和光同尘,而恒顺於理,不问顺与不顺,不顺与顺,一时皆顺,是故无顺无不顺,而能顺能不顺,乃至非顺非不顺,故名为大顺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注:江海以卑下,故众流共归之,若人民归就王者也。○疏:王,往也。百谷,百川也。言江海所以百川之所归往者,以其善居洼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谦下,虚柔容物者,亦为苍生之所归往也。
故能为百谷王。
注:以其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疏:此结成其义,故经云:海为百川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注:欲在民之上也。
以其言下之;
注:法江海,处谦虚。欲令一切众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貌柔和,恒自谦下。
欲先民,
注:欲在民之前也。
以其身后之。
注:先人而后己也。○疏:欲令众生在己之先,己所以退身居物之后,故经云:一切未得道,我常不有望,前则处下而反高,此则守退而翻进。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注:圣人在民上为主,不以尊贵虐下,故民戴仰不以为重。疏:圣人.恬淡无为,少私寡欲,处民之上为君,而使轻摇薄赋,无重劳也。又解云:圣人恩覃於万物,故戴荷而不乱也。
处前而民不害。
注: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父母,无有欲害之者。○疏:处物之前而为君主,遂使民歌击壤,宇内清夷,利物弘多,而无损害。又解云:圣德遐旷,百姓乐推,怀荷恩泽,岂敢伤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注: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共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之也。
以其不争,
注:天无厌圣人时,是由圣人不与人争先后也。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言人皆争於有为,无有与吾争无为者。○疏:所以百姓乐推在前而不厌倦者,只为善能谦和,不与物争故也。既为顺平等,是非永息,谁复与不争者争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注:老子言天下皆谓我道大,我则佯愚似於不肖也。○疏:河上本作肖,诸家云笑。笑者,老君体达自然,妙果圆极,故天下苍生莫不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嗤笑,故致然也。○顾等曰:不与物同,故云不肖。言老君道尊德贵,诚可以为大,然则晦迹同尘,隐显不测,不似智,不似愚,故言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注:夫独名德大者,则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无所分别,无所割截,不贱人而自贵也。
若肖久矣,
注:肖,善也。谓辫惠也,若大辩惠之人,身自高责,行察察之政,所从来久矣。
其细也夫。
注:言辩惠者唯如小人,非长者矣。○疏:独犹圣德高大,故不夸笑於物,若其夸笑,久是群小也。河上云:肖者犹善也,言众生不能履於善道者,皆为我大故也。独犹骄慢,我大所以不能履行善道者,久当卑小谦退也。○顾等曰:大圣之人,故无所似也,若形有定质,智有常分,的有所似,则道有封执,此乃细碎之人,岂虚妙之大圣乎。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
注: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之也。○疏:老君所以圣德高大,独不夸肖於物者,为归依三宝,宝重而持之,故能然也。
一曰慈,
注:爱百姓如赤子。○疏:慈念苍生,拔苦与乐,此道宝也。
二日俭,
注:赋敛若取之於己。○御曰:慈则广救,俭则足用。○疏:少钦知足,守分不责,此经宝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注:执谦退,不为唱始。○疏:谦伪柔弱,先物后己,退身度人,此师宝也。○节解曰:谓人形中有精气神等宝而藏之,可持以生也。
夫慈故勇,
注:以慈仁,故能勇於忠孝。○疏:内蕴大慈,外弘接物,所以勇入三界,俯救苍生。
俭故能广;
注:天子身能节俭,故民日用广大。○疏:诸法虚幻,合而不贪,俭素清高,故其德广大。
不敢为天下先,
注:不敢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长。
注:成器长谓得道人也,我能为道人之长也。○御曰:慈俭之德,谦撝益光,推光与人,人必不厌,故能成神器之长也。○疏:只为勇救苍生,退身度物,故居界外独处玉京,为众圣之长,降世则位居九五,为神器之尊。
今舍其慈且勇,
注:今世合慈七,为勇武也。○疏:合去慈悲,且好行刚勇。
舍其俭且广,
注:合其俭约,但为奢泰。○疏:弃其俭素,而广贪於物。
舍其后且先,
注:合其后己,但为人先。○疏:忘退后之心,趋进先之行。
死矣。
注:所行如此,动入死道。○疏:总结上三合,既乖三宝,适沦溺三涂,故言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注:夫慈仁者,百姓亲附,并心一意,故以战则胜敌,以守卫则坚固。○疏:以大慈之心临於战阵,士卒感恩,所以胜捷。内解:即是六根兵马,对於六尘,不为尘没,故获胜也。又用慈守卫,百姓同心,是以牢固,内解:以慈心自守虚静,则道心坚固,不可技也。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注: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营助也。○御曰:以慈战守,岂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将救卫。战胜,天救也。守固,天卫也。是皆以慈,故云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疏:天尊大道,救度行慈之人,还用慈悲俯相卫护也。故三宝之内,以慈为先,四等之中,用慈为首,是知慈之为义大矣哉。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注:言贵道德不尚武力也。○御曰:士,事也。善以道为理国之事者尚於德,故云不武。○疏:言古者善修道之士,静退无为,不舍慈而为武勇也。
善战者不怒,
注:善以道战者,禁邪於胸中,绝祸於未萌,无所朱怒也。○御曰:事不得已,必须应敌,以慈则善,故不凭怒者也。○节解曰:谓闭。和精,万神喜悦也。○疏:善达前境虚幻,故能制敌於未萌,妙体违顺两空,是以无心喜怒也。
善胜敌者不争,
注:善以道胜敌者,附近以仁,求远以德,不与敌战,而敌自伏。○御曰:师克在和,和则不争。○节解曰:谓以口行一,万鬼自伏,故曰不争。○疏:不为尘染,名日胜敌,既无喜怒,何所争耶。
善用人者为下。
注:善用人自辅佐者,常为人执谦也。○疏:夫能行谦下者,必为物之所归,故能役用於人也。
是以不争之德,
注:谓上文为之下也。是乃不与人争国之道德也。○疏:不与物争,故能成己之德,此结善胜敌不争也。
是谓用人之力,
注:身能为人之下者,是谓用人臣之力也。张曰:悦以使人,人忘其劳。○疏:谦下雌柔,不用於物,物又归之而为己用,此结善用人为下也。
是为配天,
注: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极也。
注:是乃古之极要道也。○御曰:善胜是不争之德,为下是用人之力,如此者,可以配天称帝,是古之至极要道也。○疏:配,合也。天,自然。极,道果也。言善修道之士,妙体真空,达於违顺,不与物争,故能合至理之自然,契古始之极道,此总结也。
用兵有言:
注:陈用兵之道,老子疾时用兵,故托己设其义也。○疏:用兵谓权智,摄化众生,亦是圣人用六根,涉於尘境。有言者有用兵之法,言在下文也。
吾不敢为主,
注:主,先也,我不敢先兴兵也。
而为客。
注:客者和而不唱,用兵当承天而后动。○节解曰:上兵谓口也,下兵谓阴也。口言妄则自伤,故言谦让也。轻用阴则丧精,故不敢为唱而为和也。○疏:主者我身也,客者前尘也,言根尘两空,物我俱幻,既无我身之能绿,亦无前尘之可染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池为退。○御曰:主有动作,则生事而贪。客无营为,则以慈自守,〔自守〕则全胜,生事则败亡。进虽少,不能无事,退虽多,不失谦让,故不敢进寸而退尺。○疏:进,取也,退,舍也。少以况无,多以况有也。既而境智双遣,根尘两忘,体玄中一,离彼二偏,故无无为之可取,亦无有为之可合也。
是谓行无行,
注:彼遂不止,为天下贼,虽行诛之,不行执也。○御曰:为客退尺,不与物争,虽行应敌,与无行同也。○疏:既遣荡有为,又洞忘境观,故无以行为行也。
攘无臂,
注:虽欲攘臂大怒,若无臂可攘。○节解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战不怒,故若无臂可攘也。
执无兵,
注:虽欲执持之,若无兵刃可持用也。何者?伤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不忍丧之也。○御曰:执兵所以表杀,今以慈为主,故虽执与无兵同也。○疏:离形去智,故无兵可用也。
仍无敌,
注:虽歌行仍引之心,若无敌可仍也。○疏:物境空幻,无敌可因。
祸莫大於轻敌,
注:夫祸乱之害,莫大於欺轻敌家,侵取不休,轻战贪财也。○节解曰:谓自恣交接者,则有丧祸之灾。○疏:轻,凌侮也,敌,前境也,轻染诸尘,致三涂之报,故成大祸。
轻敌则几亡吾宝,
注:几,近,宝,身也。欺轻敌家,近丧身也。○节解曰:宝谓精气也,轻敌数战,则亡失精神也。○疏:几,尽也,宝则前章三宝也。合慈而勇谓之侮敌,招於巨衅,故尽丧三宝也。
故抗兵相加,
注:两敌战也。
则一及者胜矣。
注:哀者慈仁,士卒铃远於轻敌也。○御曰:抗,举也。两国举兵相加也。○疏:若,当也。哀,慈也。抗,举也。言根尘相逼,举眼色等相当也。仍以大慈之心虚鉴前境,则能使两忘物我,清净一切,诸法,皆成胜妙之境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注:老子言我所言省而易知,约而易行。○疏:吾言即前章是也,所言非此则易知也。行无行相甚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人恶柔弱,好刚强也。○疏:莫,无也,老子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众生昏迷愚钝,无能知至言虚妙,依教而行之也。
言有宗,事有君。
注: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无德,心与我返也。○顾曰:宗,本也。君,主也。言虽殊涂,同本虚无,事虽异趋,同主静朴。○蔡曰:言以无言为宗,事以无事为主。○御曰:言者在理,得理而忘言,故言以无言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无事为君。○疏:言,经教也,君,天子也。言教虽广,宗之者重玄,世事虽烦,统之者君主,举此旨要以表易知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注:夫唯世人无知,是我道德之暗昧,不见於外,穷微极妙,故无知也。御曰:夫唯世人无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也。○疏:不我知,犹不知我也。唯彼众生无知顽钝,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注:希,少也。唯达道者乃能知我,故为贵也。○疏:凡情浮浅蒙昧者多,体知圣教甚自希少也。则,法则也。依我经教则而行之,证於圣果所为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注: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匿宝藏德,不以示於人也。○御曰:被褐者,晦其外。怀玉者,明其内。故知我者希也。○节解曰:谓圣人贵道德而贱其形,衣皮带毛,含一抱元,不贪官爵,内养神明,以精为玉,以气为金,故能变化升入紫官。○顾曰:褐者粗贱之服,玉是精贵之宝。凡庸之人,心实不知,外假明哲,羊质虎皮,是乃德之病。○疏:知於圣言,则於圣教,行解具足,故成圣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贵之宝,外迹同尘,被褐也。内心虚静,怀玉也。怀玉也,迸处俗而恒真;被褐也,心虚凝而接物。
知不知,上。
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疏:圣人妙契重玄,迹不乖本,洞忘虚远,知则无知,至本虚凝,故称为上。故《庄子》云:孰知子之不知耶,吾恶乎知之也。
不知知,病。
注:不知道而言知,是乃德之病。○节解曰:谓不明於道,但明於俗,不知食气而知食味,故病也。○疏:自本降迹,无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称为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夫唯能病苦众人有此强知之病,是乃不自病也。○疏:圣人无知识之疵,而凡庸有分别之病,为病众生之病,所以同凡说法演教,志存救溺,既而不病而病,病而不病,故云不病也。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以悲人也,故不自病。夫圣人怀通达之智,托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事,以自显着,内伤精神,减寿消年。○顾曰:凡庸之人妄执强知之病,以自分别,往而不返,良可叹息。其唯圣人真知妙本,洞遣言教,独能以其慈仁,哀悯众生强知之病,盖以其自无病也。○疏:圣人能虚寂两忘,境智双遣,玄鉴洞照,御气乘云,本迹虚夷,有何病累。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七竟
8-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八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八
吴郡征士顾欢述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注: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则大害至,大害谓死亡也。畏之者,当保精养神,顺地承天也。○疏:威谓威刑,即诸经戒科目是也。大威即三涂恶趣,北都罗酆之刑法也。言凡夫不惮经戒,妄造诸恶者,则风刀大刑必将至也。
无狭其所居,
注:谓心居神,常当宽柔,不当急狭也。○节解曰谓无狭,健在俗间,深山广泽,可养性也。○御曰:无狭者,除情去欲,使虚室生白也。
无厌其所生。
注: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精神托於空虚,喜於清净,若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辟满腹,为伐命散神也。○节解曰:谓厌生死者,故行一爱气,惜精为生之宝。○御曰:身所生者,神也。无厌者,少私寡欲,使不劳倦也。卢曰:所生谓神也,心静而神安,心躁而神去。○疏:厌,舍也。狭,局也。居,安处也。所生,心也。言修行道人,必须处心无系,不得域情狭劣,厌离所生,何者?夫身虽虚幻,而是受道之器,不用耽爱,亦不可厌憎,故耽爱则滞於有为,厌憎则溺於空见,不耽不染,处中而忘中,是真学道者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注:夫唯独不厌精神之人,洗心垢浊,淡泊无欲,即精神居之不厌也。○疏:唯彼所修之境,非空非有,故能修之。智亦不爱不憎,境智相符,是以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
注:自知己之得失。
不自见;
注:不自显见德美於外,藏之於内。○疏:智符道境,了达真源,故自知也。四大假合,坐忘堕体,故不自见。
自爱,
注:自爱其身,以保精气。
不自贵。
注:不自高贵,荣名於世。○疏:保养真性,不轻染,故自爱也。谦卑静退,先物后己,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疏:去彼自见自贵,取此自知自爱,欲示物鉴戒,故寄去取而为言也。
勇於敢则杀,
注:勇敢有为,则杀身矣。○节解曰:谓贪为交接阴阳,欲得快心,生往死还,此日勇也。轻道慢神,则致身夭,此日敢也。二者皆自杀也。
勇於不敢则活。
注:勇於不敢有为,则活其身也。○疏:勇,猛进也。敢,果次也。杀灭,死也。活,长生也。言进心果次,贪於世事,则死灭,若进心虚淡不敢贪染,即长生也。
此两者,
注:谓敢与不敢也。
或利或害。
注:活身为利,杀身为害。○疏:或,不定也。两谓敢与不敢也。言进心不敢则长生,故利。进身责染则归於死灭,故害也。
天之所恶,
注:恶有为也。
孰知其故?
注:谁能知天意天,故不敢犯也。○疏:天然之理,福善祸淫,推穷报应,莫知其宰。
是以圣人犹难之。
注:言圣人之明德,犹难於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敢行之乎。○节解曰:谓天常恶其勇敢,爱其怯弱,含生爱气,谁知天意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注: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节解曰:天道贵和也。○疏:自然之道,但不与物争而谦退卑己者,必获胜善报也。
不言而善应,
注:天不言,而万物自动以应时也。○御曰:天何言哉?福善祸淫,曾无差忒,故云善应。○疏:祸福之报,其犹影响,不待言辞而善恶必应。
不召而自来,
注:天不呼召万物,万物皆负阴而向阳也。○御曰:天道不召万物使从己,然物不能违,自来顺天命尔。○疏:善恶报应,随其行业,不待呼召而必自来。
禅然而善谋。
注:谭然,宽大也,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疏:谋,计数也。言幽途之理,无劳言说,而善能计算功过,毫分无失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天所罗网,恢恢甚大,虽则疏远,若司察人善恶,无有所失。○疏:恢恢,宽大也。网,宪法也。言天尊自然之网,甚自宽大疏远,而业无大小,功过酬报,无差失也。○孙曰:所谓不言而善应者,天道不言而善自应也。明夫善应者,不在多言也。○卢曰:寂寞无声,故曰不言有感则报,故曰善应。
民常不畏死,
注:治国者刑罚深酷,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而民不知畏也。
奈何以死惧之?
注:人君不宽其刑罚,教人去其情欲,奈何设刑法,以死惧之乎。○疏:此斥凡情迷执深重,贪逐前境,不惮死生,虽复经戒严明,曾无恐惧,故发奈何之叹,深哀痛之。○节解曰:谓人不求生快意於情欲,闻善不修,知恶不改,何识益乎。
若使民常畏死,
注:当除己之所残克,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矣?
注: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诈伪,乃应王法执而杀之,孰敢有犯者。老子伤时主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也。○御曰:若使世人皆从清净之化,不敢溺情纵欲,常畏於死,而独为奇诈者,假令吾势得执杀此奇诈之人,孰敢即杀?故下文云。○疏:贪欲之心,日生奇诈,坚执颠倒,遂以为常者,冥司捕获,执而杀之,风刀考楚,经文明证,若有性识之夫,谁复造罪耶。
常有司杀者杀。
注: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之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者是也。○御曰:如此奇诈之人,天网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杀者杀之。○节解曰:谓口也,在口左为司阴,口右为司杀,人有阴过,则司阴白之於上天,考人魂魄,人有恶言,则司杀白之於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则杀之也。○疏:此刑网自有宰牧,即三官九署,百二十曹,北都罗酆,泉曲之府,八难五苦,各有司存。
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断。
注:天道至明,司察有常,犹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斗柄运移,以节度行之,人君欲代杀之,是犹拙夫代大匠断木,乃劳而无功也。○节解曰:谓天道赏善罚恶,治人之身,若大匠作器,善者则成,恶者则败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乎。
注:人君行刑罚,犹拙夫代大匠斲木也,方圆不得其理,还自伤其手。代天杀者,失其纪纲,不得其纪纲,则反受其殃也。○御曰:人君任刑,代彼司杀,岂唯残害百姓,抑亦自丧天和。○疏:众生造业,各招其报,刑罚苦楚,自有冥司。无识之人,师心专辄,强代冥司而行诛戮者,何异庸拙之士运斤。夫拙士运斤,工非其任,岂唯所作不成,抑亦反伤其手,强代司杀,其义亦然,非徒滥职,翻获其衅也。○节解曰:谓人治身各有优劣,若工匠斯器而有巧拙,巧者则器成形,拙者则少不自害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注:民之所以饥寒者,以其君上食税下大多也。○疏:饥谓内无道德也,上,心也,心为五藏百行之主也,故称为上。税,聚敛也。食,滋味也。言行人所以不怀道德者,为心绿前境,多贪滋味故也。○节解曰:饥谓气不足,气所以不足者,坐口嗜美味也。食多谓实畜积为僻,故防御百端也。
是以饥。
注:是以民皆化上为贪,叛道违德,故饥也。○疏:结前义也。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
注: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为也。○疏:所以百行驰骛,纷然难理者,只为心贪有为故也,心若无为,则诸行易治也。是知‘万境唯在一心。
是以难治。
注:是以其民化上有为,情伪难治也。○节解曰:百姓谓百脉也,所以盈缩不和平→由口不含一,唇干液竭,故脉失精泄也。
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
注:人民所以轻犯死者,以其求活之事太厚,贵利以自危也。○疏:行人所以不终天年而轻入死地者,以其迷顺颠倒,未能悟达,不知物我俱幻,即生即死,生既多贪,六尘厚资四大故也。○节解曰:谓人所以不顾欢其死者,由养形太厚,恣其口腹,失其生道,故死也。
是以轻死。
注:以其求生太厚,故轻入死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注: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於意,财利不入於心,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则贤於贵生也。○疏:贤,善也,玄悟之士,非色灭空,咯焉坐忘,而生无生相,是以膻躁荣利,厌秽风尘,故独不以生为者,善能摄卫贵生之人也。○节解曰:谓夫独能忧生於未生,忧形於未形,但念无为,舍自然者,此乃为贤贵道,安其生也。
人之生也柔弱,
注: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坚强。
注:人死和气竭,精神亡,故坚强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注:和气存也。
其死也枯槁。
注:和气去也。○疏:言人生存有命,则诸节柔弱,及其死也,则骨肉坚强。草木之类,生时软脆,及其死也,条柯枯槁,所以生而柔软者,和气存也。死而坚强者,和气离也。举此有识为辩,其胜劣者也。
夫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注:以其上二事观之,则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疏:徒,类也,是知行刚强者,乖於和理,故与死为徒。行柔弱者,顺於和气,故与生为徒。此合喻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注:虽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也。○节解曰:兵谓口也,口强为人所穷,阴强为女所侵也。○御曰:生之柔弱,和气全也。死之坚强,和气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为强梁者亡身失生也。
木强则共。
注:木强大,则枝叶共生其上。○疏:兵谓三业六根也。言人纵恣六情,强暴前境,而食取无厌者,必遭重殃大祸,故不胜也。譬树木粗强,故枝条共压其上,亦犹梁栋宏壮,故椽瓦压其上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天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也。○节解曰:谓发以柔弱,为人所戴,体骨坚强,为人所劳。○疏:坚强之木居下,柔弱之条处上,故坚强之人居九幽之下,柔弱之士处三清之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注:天道杳邈,举物类以为喻也。○御曰:天道玄远,非喻不明,故举张弓以彰其用。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注:言张弓和调之义如是,乃可用耳。天抑高举下,损强益弱,天之道也。○疏:举下使高,抑高令下,高下调适,方可运箭,傲慢有余者,必招损败,和不足者,与其福善,天道如是,故似张弓。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注:天道损有余而益谦,言天道常以中和为上。○疏:福善祸淫,自然之理,仍前生后,重出此文。
人之道则不然,
注:人道与天道反。
损不足,奉有余。
注: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御曰:天道平施,裒多益寡,人则违天,翻损不足者也。○疏:人间世道好行浮伪,趋势竞利,违天背理,割损贫贱之不足,供奉富贵之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言谁能居有余之位,自省爵禄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之也。○疏:孰,谁也。言谁能有余财德以施天下苍生乎,唯当体道之人独能济物,故下文云圣人不积。而言奉者,示谦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注:圣人为德施惠,不恃望其报。
功成不居处。
注:功成事就,不处其位。○御曰:推功於物,不处其成。
其不欲示贤。
注: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其荣名,畏天损有余也。○御曰:圣人所以推功不处者,盖不欲令物见其贤也。○疏:体道圣人常善救物,虽复财德两施,而不恃其劳,有大至功,而功成不处者,意在摄谦退己,推功於物,韬光晦迹,不欲示己之贤能。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
注:言水柔弱,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次之则行。○张曰:以为天下万事,凡事不同,以柔弱言之,莫过於水,以喻道行谦柔和绰,随物通生,浸润如水也。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注:水能坏山推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疏:物性柔弱莫过於水,天下坚强莫先金石,然水虽柔弱,利用无穷,攻击坚强,莫在先者,无为破有,其义亦然。○节解曰:水者内,即口中津液也。漱而咽之,则能攻邪破恶,彻於骨髓,若麴蘗之消米方药,无复能先也。
其无以易之。
注:夫攻坚强者,无以易於水也。○御曰:以坚攻强,二坚俱损,以柔制强,则强损柔全,故用攻坚强,无以易於水也。○疏:言水能攻坚,百王不易之事,无为破有,万代不刊之术。
故柔胜刚,弱胜强,
注:水能灭火,阴能销阳。舌柔齿刚,齿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
注:知柔弱者久长,刚强者折伤。
莫能行。
注:耻卑谦,好强梁。○节解曰:谓人含精饮气,统御血豚,百姓日用而不知。○疏:水能攻於金石,故知柔弱胜於刚强,此乃愚智同知,而举世无人能依而行者也。
故圣人言:
注:谓下事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注:人君能受国之垢浊者,若江海不逆细流,即能长保社稷,为一国之君主也。○御曰:引万方之罪,是受国之垢浊。称孤寡不谷,是受国之不祥。其德如此,则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归往也。○疏:国,邦域也,垢,辱也。言体道之士,处於人世,谦退柔弱,达於违从,身受屈辱,不与物争,故堪为社稷之主,以牧苍生也。○节解曰:谓人形以左魂为社,右魄为稷,御一气,以为君主也。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注:人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则可以王天下也。○节解曰:国谓形也,言一出入脾中,化滓变液,去故受新,以养五神,故王於藏府者也。○疏:不祥,犹不善也。言圣鉴虚通,达於善恶,若有不祥之事,辄自责躬,引过归己,此可为天下君王也。昔成汤自翦千里来云,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诸侯,后举天下宜属天子。
正言若反。
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也。○节解曰:谓俗人所欲者,以鲜洁为尊,香美为上,而道以受垢为主,处下为王,言一与人反也。○疏当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美好荣,而今乃受垢不祥,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虽反不反,恒顺於俗,不反而反,顺俗而真,欲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云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即其义也。
和大怨,
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御曰:与身为怨慧之大者,情欲也。和,调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调和百姓,使无情欲,故曰和大怨也。
必有余怨。
注:任刑者失人之情,必有余怨及於良民也。○御曰:立教化人,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曰必有余怨。○疏:怨,慧也。即是有无美恶等一切待对之法也,言行人虽舍有无,得非有无,和二边为中一,而犹是执玄,未体於玄理也。此虽无待,未能无不待,此是待独,未能独独,故有余对。
安可以为善?
注:言一人呼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御曰:既有余怨,则不可为善。○疏:安,何也。言虽遣二边,未忘中一,故何可尽善也。○节解曰:谓口也,言唱必有和,人能行道,道来应之,唱人以善,善人和之,则无有余怨也。今时之人,好行邪想,邪想从之,呼召邪鬼,鬼来应之,唱人以恶,恶人和之,安能得为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
注: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
而不责於人。
注:但刻契为信,不责人以他事也。○御曰: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圣人知立教则铃有迹,有逵则是余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净,下化於人,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疏:契,信也,合也,左,阳也,言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使俱会,出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义。言执左契,此则不执而执也。犹如帝王握於左契,所以征摄万机,圣人妙契环中,故能匡御亿兆,而言不责者,虽复匡御众生,而忘其德,刍狗百姓,故不责其恩。○节解曰:左契,阳德也,言圣人不和大怨,但自修德,不行责过於人。
故有德司契,
注: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无德司彻。
注: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民所失。○疏:司,主也,彻,迹也。妙契不执浴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彻也。○节解曰:谓人行道德,司命赐算,人行其恶,同杀彻其籍,此之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同也。○疏:天真之理,何有亲疏,上善之人,自然符会,即向执左契,而不责於人也。
小国寡民。
注: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以俭约,不为奢泰。人民虽众,犹若寡乏,不敢劳役也。
使有什伯,
注:使民各有部曲什百,贫富责贱,不相侵犯也。
民之器而不用;
注:器谓农人之器也,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御曰:什,伍也。伯,长也。此章明人含淳和,无所求及,适有人材器堪为什伍伯长者,亦无所用也。○疏:国,域也,心住空,故言小国,即小乘寡欲之行,器即什恶兵器也,根虽有六,用乃不穷,言什伯者,举其大数,而不用者,言静息诸根,不染尘境也。○节解曰:小国谓形中,什伯谓五藏。心与肾为什,肝与肺为伯,闭口行气,则什伯气盛而无不用。
使民重死,
注:人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贵生。
而不远徙。
注:政令不烦,则民各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也。○御曰:少思寡欲,不轻用其生,敦本无求,故不远迁徙也。○疏:诸行重静,知足守分,故得终其天年,而不远遂前境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注:清净无为,不作繁华,不好出入游娱也。○疏:舟舆谓三乘教法也,舟在於水能济渡,喻教能舟航万物,度於生死海也。故《西升经》云:久旷生死海,隔绝贪爱流。舆处於陆能轮转,喻教能转凡成圣,得理忘言,故能遣教而不用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注:无怨恶於天下也。○疏:虽有身心兵甲,车体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陈说,此一句覆释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注:弃文反质,信不欺也。○御曰:舟舆所以利迁徙,甲兵所以徇攻战,两者无欲,故无所乘陈。反朴还淳,归於三皇结绳之用也。○节解曰:谓人有道气自流行,为形中之用,如结绳之信也。○疏:既虚心证理,舍教忘筌,故寄结绳,示其反本,此一句复结前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也。
甘其食,
注:甘其蔬养,不渔食百姓。○疏:味至道也。
美其服,
注:美其恶衣,不贵五色也。○疏:德莹身也。○节解曰:谓甘食其气,美服其道也。
安其居,
注:安其茅茨之居,不好文饰之屋。疏:所在皆安,动而寂也。
乐其俗。
注: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疏:和光人世,寂而动也。○节解曰:谓安形乐神,抱腹而歌吟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
注:相去近也。○疏:鸡以司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长昏之夜思智慧之晨,此之言教近证一心,故言相闻也。
民至老不相往来。
注:其无情欲也。○节解曰:邻国者,两耳也。两耳相望,保其安也。使神气各有所守,不来往相干,故至老常能聪明也。○疏:会理体真,即俗即道,不从生死而来,亦无道境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来,二际无际也。
信言不美,
注:信言者,实言也。不美者,朴且质也。○御曰:信言,圣教也。信实之言,不出於俗,故不美也。
美言不信。
注:美言者,滋美之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御曰:美言者,世教也。甘美之言,动合於俗,故不信也。○疏:信,实也。美,浮艳也。言上德之人,冥真契道,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艳之言,俗中小说,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节解曰:谓信道言者,则不美於俗事,美俗事者,则不信於道言也。
知者不博,
注: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
注:博者多见闻也,不知者失真要也。○御曰:知者了悟也,博者多闻也。○疏:知道之人,忘言绝学,所以不博。博学之士,耽滞名教,所以不知。故《西升经》云:世人徒知有天地万物,不知己之所由生也,是大不知。又云:子能知一,万事毕。《庄子》云:文灭质,博溺心。
善者不辩,
注:善者以道修身也,不辫者,不文彩也。
辩者不善。
注:辫者谓巧言,不善者,舌政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泉,辩口多言亡其身。○疏:辫,别也。善体至道之人,指骂天地,故无可分别也。且儒墨是非,坚执分别者,良由未证善道故也。
圣人不积,
注: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施贫。○御曰:积者执滞言教,有所积聚也。圣人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无执滞,故云不积也。○疏:积,聚也。言圣人有财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积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注: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而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疏:既,尽也。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尽持教人,心无鄙怯,德弥高远,故言愈有,此德施也。己所有财宝,尽持施散,而果报弥多,故云愈多。此财施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注: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其生也。○疏:天然之道,生成万物,利益弘多,有何损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圣人法天,无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天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疏:圣人上德,法道虚通,施为至教,化被群品,谦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於物,故云不争。○张曰:所言有舟舆无所乘之者,且无为之世山无蹊跶,泽无舟梁,本绝往来,何所乘用。又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顾曰:兵以讨逆,武以静乱,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从化,何事陈兵。
道德真经注疏卷卷之八竟